![]()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随着养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动物、动物产品的频繁流通,猪病的发生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些疫病屡控不止,时起时伏,部分老疫病呈非典型化且临诊症状日渐复杂,新的病毒细菌感染性疾病日渐增多,个别传染病的免疫失败经常发生,猪病的流行使养猪生产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养猪业每年因各种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疾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饲养和人工的浪费以及治疗性药物的残留存在着食物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由此可见,目前影响我国养猪业的瓶颈已经不是品种、饲料和市场,而是各种疾病的威胁,疾病的流行是制约养猪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养猪业疾病多发和难于治疗,已经成为广大养猪户十分头痛的难题。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综合症等。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猪越养越难养,猪病越来越不好治疗,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猪病难治的原因与对策。
原因一、免疫不当
1、以猪瘟兔化弱毒真空冻干疫苗为例
按说明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后,大小猪一律肌肉注射1ml(事实上,现超免已用2头份、首免4头份、2月龄8头份),接种后4天后产生坚强免疫力,断奶仔猪可保护一年。仔猪首免接种应在25日龄进行,2月龄再加强免疫一次。留种用者应按后备猪免疫程序接种。特别是农村散养往往怕麻烦,不管是否疫区,一般只选择在满月时接种一次,留种用者也不再加强免疫。也有的养猪户,压根儿就没接种免疫这回事。
2、疫苗缺乏
在某些乡镇,除猪瘟、丹肺二联几种疫苗外,其它疫苗不易买到。
3、疫苗效价不高
经销兽药、饲料的门店销售疫苗,由于不专业,不懂疫苗的保管与运输常识,造成疫苗失效或效价降低。这些都影响了疫苗应有的作用,致使免疫接种后照样还会出现疫病暴发。
4、操作不规范
常见的是不使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注射疫苗时一只针头打到底,既不更换针头也不严格消毒。散养户中大部分没有受过兽医基础培训,注射的深度不够或打飞针,造成注射到脂肪中影响效果。
二、免疫抑制
1、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
如伪狂犬、圆环、蓝耳等,致使猪只成为亚健康状态,有应激时就会发病。所以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注射疫苗就达不到应有的免疫应答水平,抗体高度维持的时间也不会太长。
2、饲料免疫抑制
饲料中微量元素过量超标,猪只食用后全身发红,拉黑粪便,是因为铜、砷过量超标。经临诊解剖,75%的猪胃底部充血、出血,怀疑是因长期过量采食微量元素或抗生素造成。这样的猪只抗病能力非常低,发病的可能性较大。
黄曲霉素、赤霉菌素(也称储藏霉)慢性中毒。2003年以来不断地有小猪假发情、采食量下降等情况发生,抗病能力下降,造成疾病多发。
3、药物免疫抑制
药厂不断搞活动,提出药物(抗生素)保健理念,猪场总怕有病,隔仨差五就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因为长期把多种抗生素药物加入饲料中,不但容易造成产品感染,还会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更会使胃肠道内菌群失调受抑制,导致消化功能紊乱,B族维生素缺乏。更为严重者,可能会使一些细菌发生变异,分泌某些酶类,使抗生素失活,并可以将耐药性由非病原菌群传给病原菌群,是抗药性菌群进一步扩大,在发生疾病后,治疗起来就十分困难!
三、治疗不力,导致耐药菌株产生
1、超量、胡乱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许多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训练,单靠养猪的经验或者凭着一股敢闯敢拼的劲头,就敢立起门头来做兽医,遇到猪病就只知道使用青、链霉素,地塞米松。在他们的意思中,这个组方就是“万能处方”。殊不知,这个“万能处方”也有一定的抗菌范围。如果效果不明显,往往又会盲目地加大用药剂量,有时甚至会超出常量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对于不敏感的微生物,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但不能杀死或抑制,相反会使微生物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使动物感染疾病越来越难治疗。会干扰体内激素分泌,降低机体免疫力,不利于今后的疾病防治。
近几年,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传染性疾病见效不快的情况下,有些人开始选择使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SD)、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氧嘧啶钠(SDM)、复方新诺明(SMZ)等。这本来是个值得称道的做法,但可惜的是某些人并不知道(有时根本就不会理解)磺胺类药物只有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特点,长期使用或不遵循“首次加倍量,以后维持量,症状消除后使用最小量”的用药规律,使原来对磺胺药物敏感的微生物开始产生耐药性。
2、盲目联合用药
有些猪场根本不懂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碰到猪生病就自己胡乱买药配伍;有些兽医也糊弄人,喜欢用大处方,以期大幅度提高治疗费。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可能会使药物之间产生拮抗作用,降低疗效,还有可能使病原菌产生变异,导致抗药性产生。
临床常见的不合理配伍用药很多,如:庆大霉素与青霉素、5%的小苏打(NaHco3);链霉素与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酵母片与复方新诺明、磺胺脒;20%磺胺嘧啶钠与青霉素G钾、Vc注射液等等。
3、不按时给药、治疗不彻底
因为怕花钱,在猪病后不按时给药,有时在病情稍稳定后立即停止用药。任何一种药物在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当药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时就必须及时补充用药,否则,病原菌就会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生长繁殖,逐步产生耐药性,甚至发生变异,给今后的治疗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4、新药成分不明,使用不规范
新药往往都有一个神乎其神,让人真伪难辨的名字,标签上介绍的应用范围特别广、效果特别好,但又不标明有效成分。
大部分抗病毒化学药剂都仅仅只能抑制病毒,如:阿糖腺苷防治仔猪伪狂犬病,磷甲酸钠、靛红-β-缩氨硫脲防治猪痘,都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发挥作用的。况且有些抑制病毒的药物还具有明显的副作用,如:病毒唑可用于治疗流感病毒和痘病毒感染,但长期使用,会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利巴韦林在组织培养中,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但长期服用,容易产生免疫抑制等等。病毒对现有抗病毒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变异株,甚至还会出现依赖药物的变异,使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
有个别兽医也都喜欢使用新兽药,目的是好抬高物价,谋取高额利润。其实,那些药品虽然效果不错,其主要成分仍然是抗生素,但如果使用不规范,也很容易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缩短这些药物的使用寿命,布青霉素、链霉素之后尘。
四、随意引种,产品流通领域疏于管理
1、现在的猪产品市场是开放的,这有利于商品的合理流通和价格稳定,但市场管理却显得混乱无序,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去执行,特别是长途贩运仔猪、商品猪,经过长途贩运应激抗病力下降,亚健康猪随之爆发疾病,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随意引种,一些新的疾病不断出现。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我国近二十年来新出现了近20多种畜禽传染病。加上原有的疾病没有控制,造成的损失非常大。猪的疾病在临诊上,单一的病元菌感染已不多见,非典型病例越来越多,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较为多见,2002年前后,各地都发现了一些治疗十分困难的猪传染疾病,有人报道附红细胞病体,使用黄色素(盐酸丫啶黄)或贝尼尔(血虫净)配合氨基比林、长效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复方914A、氟本尼考等使用,在临诊上的病例,有的能治好,有的则治不好。其实多数是混合感染,不用综合治疗措施很难治愈。
3、一些散养户,对猪的管理十分粗放,不但环境条件控制不好,而且从不重视应激控制。如:因通风不良而使猪舍中NH3、CO2、SO2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温度不合适,噪声过大,惊扰因素过多,致使在其他方面得到很好保护的猪群,仍然在环境刺激和应激刺激中发生一些难于治疗的疾病,导致不应有的损失。猪皮下脂肪厚,汗腺不发达,散热困难,对热应激反应比较强烈。对猪来说,热应激能诱发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蓝耳病、猪钩端螺旋体病、猪弓形虫等疾病。欲减少夏季发病率,应尽量想法降低舍内温度;加强通风,降低饲养密度,在饲料中添加小苏打、杆菌肽锌、Vc等药物。植树绿化能有效改善圈舍小环境。
五、对策
我们在养猪服务的实践中,用保健养猪的方法去实验,结果确实效果甚好,解决了很多的养猪难题(首先声明本意不是宣传某个厂家的产品,而是想从实践出发减少养猪户的损失),具体如下:
1、建议猪场首先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若是要在外地购买仔猪,当日先注射太能(转移因子)配合高倍剂量猪瘟疫苗,以后要严格按本地的免疫程序搞防疫,不打飞针,最好一猪一针头,操作要规范。
2、采取保健养猪的方法(并不是抗生素保健),采用营养均衡,能有效增强机体抗病力,利用营养调控原理去饲养,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增加免疫力。如使用强化饲料,主要成分为:多种维生素、有机微量元素、抗应激因子和中西药保健剂等;在全价料中每50kg添加本品一包即可。我们经过一年多在上百个猪场,近万头猪的实践应用,效果很好。我们所实验的猪场只要是把防疫搞好,疾病很少发生。
3、解决霉饲料的问题,主要用大壮素去解决,效果确实比脱霉剂好,价格相对低廉。
4、猪栏要干净,饮清洁水,通风朝阳,冬保暖夏防暑、驱虫,要经常消毒。
5、猪若发病,有条件的话,尽量先做药敏实验再用药,以减少治疗成本,还可有效防止滥用抗生素。再者,可及时与我们养猪技术服务专家联系,应及早获得厂家的技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