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一树立“生物安全”养殖新观念
1全进全出
“全进全出”是第一生物安全措施,隔离是控制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保持一定空栏时间,做好空栏期消毒工作,对养好下批鸡至关重要。正常情况下,上批鸡出栏后至少要15天以上才能进下批鸡,如果上批鸡发生传染病,建议间隔30天以上再进雏。
2环境控制
鸡场的环境卫生,包括鸡场周围的环境卫生、鸡群的小环境(鸡舍)和大环境(生产区和生活区)卫生三方面。鸡舍周围的环境要从建鸡舍前选址开始考虑,一旦鸡舍建成后就很难改变周围环境了。重点应放在控制鸡舍大环境和鸡舍内小环境上来。鸡场布局要合理,场内要分出脏道、净道。
3人员控制
生产区杜绝一切外来人员进入,尽可能谢绝参观访问,尽量减少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的交叉感染,一旦交叉要有清洗消毒措施,外来人员非进不可时,要更衣、消毒。严禁收死鸡、卖兽药、买鸡粪人员入内。对场内的工作人员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一旦离开再进入时要洗澡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方能进入鸡舍。
4消毒管理
要把消毒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空舍期消毒至少3次,先冲洗后消毒,7天后再消毒一次,进雏前3天再消毒一次。带鸡消毒第一周1次,第二周2次,三周后每天1次,发生传染病时每天2次。环境消毒:鸡舍外环境每周1~2次消毒。车辆进出要过消毒池。
5无害化处理
要设置病鸡栏,发现病鸡及时隔离观察,无饲养价值的及时淘汰,对死鸡要远离鸡舍焚烧或深埋。鸡粪要先发酵后拉走。
强化管理是硬道理
1饲养管理“三阶段”
1~20日龄为“育雏阶段”,以保温为主,小心通风。20~30日龄为“过渡阶段”,在保温的前提下,适当通风。31日龄至出栏为“育肥阶段”,在保温的前提下,加大通风。
2饲养管理“五要点”
即三度(温度、湿度、密度)、一通、一控。
①温度:入雏第一天32~34℃,以后每两天降1℃,到20日龄降至24~C左右,20日龄至出栏20-25~C为最适宜温度。白天和晚上温差不超过2℃。30日龄后,如舍内温度超过30℃应采取人工降温措施,超过32℃采取强降温措施,使用水帘降温,鸡的体感温度与室内温度差5~7~C,应注意不能降得过低,以免对鸡群造成冷应激而发病。②湿度:前2周内相对湿度60-70%,第15~25日龄在55%左右,26日龄至出栏在50%左右。③密度:即每平方米饲养鸡的只数。小鸡建议15~16只/平方米,中鸡13~14只/平方米,大鸡10~12只/平方米。第一周30~40只/平方米,第二周20~30只/平方米,第三周15~20只/平方米,第四周10~15只/平方米,第五周完全放开。④通风:自然通风建议按“温差控制法”通风。即当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5℃以内可自由通风。当温差在5℃~10℃时,应当向顺风方向开窗通风,当温差在10℃以上时,最好不要开窗通风,可通过天窗、地窗、小风机、边门通风换气。冬春秋三季需要横向机械通风,两侧墙装Pvc管,一侧墙装轴流风机,要考虑进风口的面积以及温度和风速对鸡群的影响。⑤光照:第一周23~24小时,从8天开始每天延长1小时控光时间,到18日龄最长可控光8小时,每次不超过3小时,从18日龄至28日龄逐渐减少,28日龄后恢复24小时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