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招商-代理-品牌-企业-展会-资讯-专题-招聘
微畜牧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会
  • 专题
  • 招聘
  • 报价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内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视点
  • 疫苗研发如何“跑过”病毒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2-28  发布者:佚名  共阅1006次

     科研经费往往倾向于与人类公共卫生息息相关的人兽共患病,或者正处于爆发期的动物疫病,或能造成巨大国际影响力的疾病。而企业,受利益趋势,也在进行着许多重复的,同质化严重的产品开发工作。诚如本文作者所言,疫苗的研发,除了权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还得与病毒“赛跑”。这不仅是科学家面对的问题,而是政府需协同应对的问题。
      埃博拉疫情自去年3月暴发以来,已致8000多人死亡,大量人畜感染。正当科学家对埃博拉疫苗的研究有所突破、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研究人员发现,埃博拉病毒正在发生变异,甚至可能导致目前的药物失效。疫苗的研发为什么比病毒变异“慢半拍”?埃博拉疫情已出现近40年,为什么迟迟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问世?
      要回答上述问题,还得先从疫苗说起。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兴疫苗。前者以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为主,后者以基因疫苗为主。
      研究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干细胞、巨噬细胞等,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多脏器损伤以及严重的发热、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重者可致死亡。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但在60℃条件下存放60分钟、或在被紫外线、γ射线照射或者煮沸5分钟即被灭活。
      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延宕至今,主要原因大致如下:
      首先,埃博拉病毒属于生物安全四级病原体(级别越高越危险,艾滋病病毒属于三级),对该病毒的操作需在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进行,包括实验动物接种、细胞培养、病毒分离等。世界上拥有这种级别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本来就不多,导致开展研究的难度加大。
      其次,相较于艾滋病、结核等疾病,埃博拉病毒致死的案例要少得多,且传染范围较小,所以,更多的科研经费都投到那些更显而易见的“杀手”上。
      再次,疫苗的研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钱,但埃博拉疫情多发生在贫困的非洲地区,药企在研制这种疫苗后几乎不可能收回成本,经济效益成为疫苗研制的重要阻力。
      最后,一些国家的政府出资支持埃博拉病毒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如何应对生化武器侵袭,其研究成果很难应用到疫苗研发中。
      不过,埃博拉疫情去年大规模暴发已经引发各国的高度重视,疫苗的临床试验速度也大大加快。目前研发中的“有希望疫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复制缺陷型疫苗,因其不可复制,所以安全性高,但需要每年定时注射;另一类是减毒复制型疫苗,其效果更显著,往往只需注射一剂,但安全性不及前者。如此看来,埃博拉疫苗的研发,除了权衡其安全性和高效性,还得与病毒“赛跑”。不过,这已经不仅是科学家面对的问题了,而是各国政府需协同应对的问题。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该页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答案
    热门资讯
    最新资讯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 在线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