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鸡包涵体肝炎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病鸡死亡突然增多,严重贫血、黄疸、肝脏重大出血和坏死灶,可见肝细胞核内有包涵体。该病又称贫血综合征。本病于1951年首次发生于美国,随后流行于欧美,我国也有该病的发生。其是由鸡腺病毒所引起,以肝脏出血,严重贫血,黄疸,肌肉出血和死亡率突然增高,并在肝细胞中形成核内包涵体为特征的传染病。
【鸡包涵体肝炎病原】
鸡包涵体肝炎的病原体为鸡腺病毒,核酸为双股DNA,核内复制,产生嗜碱性包涵体。鸡腺病毒抗原性很广,目前已分离出11个血清型,所有的血清型均可引起鸡包涵体肝炎。鸡腺病毒的抗热性很强,经50℃1~3h加热处理,其感染力基本不变,在一20*(2和~40℃保存184天病毒感染力不下降。本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比新城疫病毒高10~15倍。本病毒对乙醚、氯仿、2%酚有抵抗力,可耐受pH值3~9,在1;1 000的甲醛中可被灭活。
鸡腺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但因血清型和接种途径不同有些差异,绒毛尿囊膜较尿囊腔接种更易感染。病毒在禽类的细胞培养中生长良好,并可出现细胞病变,感染后10h即可出现核内包涵体。病毒在肾细胞中复制可形成清楚的蚀斑,接种后第四天蚀斑开始出现,蚀斑大小依病毒血清型不同而异。
【鸡包涵体肝炎流行病学】
鸡包涵体肝炎多发生于5~7周龄的肉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季节多发。本病的传播有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方式,既可通过接触病鸡和污染的鸡舍而感染,也可通过鸡蛋传递给雏鸡。母鸡发生本病后,往往造成种蛋的孵化率降低和雏鸡的死亡率增高。本病的发生常与其他诱发因素有关,如发生过传染性法氏囊炎的鸡容易感染发病。
【鸡包涵体肝炎症状】
本病在幼鸡群中常为突然发病,初期见不到明显的症状,个别鸡会突然死亡,并多为体况良好的鸡。2~3天后少数病鸡颜面苍白,鸡冠褪色,皮肤呈黄色,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嗜睡。有的鸡出现一过性腹泻、贫血、羽毛蓬乱、曲腿蹲立,多于发病后3"-5天死亡,轻者于48h后可康复。
鸡包涵体肝炎病程为10~14天,死亡率约10%,如并发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梭菌等)感染,死亡率可达40%。
【鸡包涵体肝炎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质脆、脂肪变性,有点状或斑点状出血,并见有针尖大小黄白色隆起物。肾脏轻度肿大、褪色,部分有出血。少数病例脾脏有白色斑点状或环状病灶。骨髓褪色或为黄色骨髓。法氏囊一般比正常的小而紧缩,黏膜菲薄,但其色泽正常。骨骼肌或脂肪有散在的小出血点。组织学变化主要为肝脏充血出血、脂肪变性和包涵体形成,其数目多少不一,从少数散在到弥漫性多发。核内包涵体被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分为酸性和嗜碱性。在自然病例中,嗜酸性包涵体占多数,其大小不等,呈微细或粗大的颗粒状或立方体和球状等。当病鸡继发感染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时,可引起肝被膜炎、心包炎及心外膜炎。
【鸡包涵体肝炎诊\断】
根据病鸡的病理变化,特别是急性病例的肝细胞印片染色后,经显微镜检查,发现具有特征性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即可确诊。也可采用病变组织的匀浆液接种4日龄的鸡胚卵黄囊,一般在接种后5~10天死亡,死亡鸡胚上有出血和肝脏坏死,胚肝印片中也可以看到核内包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