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近年来,猪水肿病是断奶小猪的一种严重急性疾病,架子猪也很多见,它不仅能造成严重死亡,更主要的是影响和防碍生猪发展和健康生长,而且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此病是兽医临床治疗过程中最棘手的一种疾病,为在临床治疗用药时得心应手,做到少发病、少死亡,本人通过多年学习、探索、分析,结合实践认真钻研和总结,对此病有了新的认识。
1 病原
猪水肿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毒血症。
2 临床症状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多数病猪体温不高,少数病猪达40℃以上;病猪行走不稳、摇摆、共济失调,无目的走动或转圈,形如醉态;有的盲目乱撞;有的前肢跪地,后肢直立,突然前冲;捕捉时十分敏感,突然倒地,四肢僵硬、乱划,呈游泳姿势,磨牙,口流泡沫状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倒地抽搐;病猪眼结膜潮红,眼睑水肿,个别严重时眼间只见一条缝,颜面、颈部(颌下淋巴结肿大)、头部有水肿,急性发病数小时死亡。
3 剖解病变
病猪上下眼睑、颜面以及头颈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灰白色胶冻样,流出黄白色或白色液体。胃壁特别是胃大弯部显著水肿。黏膜层与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严重的厚达2cm~3cm。结肠和盲肠浆膜下高度水肿,厚度增加,小肠轻度水肿。结肠肠系膜水肿也很明显,肠系膜成胶冻样,切开有无色液体流出。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下颌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明显。淋巴结切面多汁,并有充血、出血和流出灰白色炎性物质。其他内脏器官在部分病例也有水肿、出血、变性等变化,特别是肾脏出现出血,质地变脆,整体出现暗红色,纵切面肾盂充血严重。
4 发病原因
4.1 溶血性大肠杆菌
溶血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病菌在仔猪肠道内不断繁殖,产生毒素,经肠道收进入血液后逐渐在仔猪体内积聚,引起毒血症,毒素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引起仔猪发病,导致死亡。
4.2 仔猪不健全的消化系统
刚刚断乳的仔猪,由于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胃酸分泌少,这就使仔猪消化生理功能容易失调,导致肠道内菌群失去平衡,也就容易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由肠道吸收,引发了水肿病的发生。
4.3 日粮蛋白质水平过高
当前,在饲料界有的厂家追求高蛋白质的精饲料,致使饲料蛋白质居高不下。但是,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生理特点决定了对植物性蛋白质的消化能力差,较多的饲料蛋白质进入肠道后发生腐败,对消化器官组织发生伤害,肠道绒毛缩短,消化酶活性下降,肠吸收功能降低,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或未被吸收的氨基酸进入肠道后,会破坏肠道内微生素菌群,使其失调,给致病性大肠杆菌创造了良好的增殖环境,致使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吸收,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4.4 应激反应
断奶、环境改变、疫苗接种、气候突变,运输、冷热刺激、饲养管理及饲料改变等,这些应激原刺激仔猪机体,根据应激反应原理,机体在受刺激后,通过下丘脑和垂体,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继而血液中皮质酮升高,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一系列变化,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和淋巴细胞减少,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弱,也就引发了消化不良和腹泻,致使肠道正常菌群体系失调,也就导致大肠杆菌等有害菌大量增殖,造成水肿病的发生。
4.5 维生素E和硒的缺乏
硒和维生素E在机体内共同参与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保护细胞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受脂质过氧化物游离基的作用,两者有复杂的补偿和协同作用。机体缺乏时,免疫器官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免疫功降低,抗病力减弱,引起仔猪肝营养不良,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道正常生理机能,消化过程生理失调,肠道正常pH值和菌群体系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毒素产生与吸收创造了条件。
5 治疗
应标本兼治,即采取消肿解毒、抗菌消炎和全群治疗。
5.1 消肿解毒:强心利尿、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症状和组织水肿、清理细菌毒素。口服硫酸钠15g,肌注速尿1.0mL,静注10%氯化钙5mL、50%葡萄糖50mL、25%甘露醇30mL、维生素C注射液4mL,1次/d。
5.2 抗菌消炎:单纯水肿病可选甲磺酸培氟沙星(科丰水肿灵)等氟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菌药;混感呼吸道传染病可选氟苯尼考类制剂;混感链球菌和弓形体时,配合使用长效磺胺类制剂。
5.3 全群治疗: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类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含维生素E和硒的电解多维和氨基酸。
6 预防
6.1 免疫预防
仔猪水肿病多价灭活疫苗,14日龄肌注2mL/头,保护率90%。
6.2 改善断奶仔猪饲料
限饲,适当降低饲粮蛋白质含量(16%~18%),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硒和氨基酸,减少换料、混群等应激反应。
作者 钱国祥,崔建军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