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务川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贵州省5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和全省10个草地生态畜牧业大县之一,有丰富的草山草地资源和传统的山羊养殖经验。区域内独特的白山羊具有繁殖力强、肉质细嫩、板皮拉力强等特性,一直被市场看好。
过去,务川山羊养殖一直以家庭放养为主,长期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在放养过程中,山羊破坏植被严重,造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进一步加重。如何在保护生态中进行规模化养羊?近年来,该县对山羊养殖进行了一场变革,成功探索出从山坡放养到种草圈养的山羊养殖新模式。
从近亲交配到良种繁育
务川白山羊虽然具有抗病力较强、肉质好的特点,但由于长期近亲繁殖而导致个子弱小。一只山羊从出生长到100斤,一般要2年时间,经济效益满足不了群众以发展养殖增收致富的需求。
提高群众收入,就要提高科技水平,改变山羊品种。为此,该县派出技术人员通过多方考察引进了个体大、生长速度快的波尔山羊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务川白山羊进行杂交,成功繁育出优良羊种——务川“波杂羊”。
“波杂羊”的成功繁育,成为务川山羊养殖的新起点。该县山羊繁殖率从2007年前的170%提高到2013年的220%,存活率从2007年的不足80%提高到2013年的93%以上,极大提高了羊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王勇是务川养羊大户之一,在他的羊舍内,一只只“波杂羊”毛光水滑、膘肥体壮。“我现在有213只山羊,去年出栏了150多只,差不多赚了20万元。”王勇说,政府不仅免费提供优良羊种,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和以前的本地白山羊相比,这种“波杂羊”不仅繁殖率、存活率高,而且长得快,一年半就能长到150斤,而传统的白山羊长这么大则需要两年多。
据该县畜产办负责人伍仕槐介绍,目前,全县健全了山羊良种自繁、自育、自给的良繁体系,实现了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疫病可控、管理有序的目标,为该省畜牧科研机构提供种羊试验标本。
从零星散户到畜牧园区
该县县委书记杨游明认为,建设完善的羊产业链,打造“务川白山羊”品牌,必须进行园区化布局、企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大带小、散户抱团、规模结社”的发展模式,每个大企业都要成为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冷藏、运输、销售为一体的“综合体”。
根据这一思路,全县规划了总投资20亿元,涉及丰乐、都濡、涪洋和柏村4个乡镇,总面积21.66万亩的草地生态畜牧业高效示范园区。园区规划山羊良种繁育场4个、商品羊基地3个,并先后引进正东、江一、建丰、丰源等4家龙头企业,围绕“一城三园四场”总体布局,建成集山羊良种繁育、科研培训、加工销售、美食文化为一体的羊业“综合体”;配套建设年产8万吨反刍动物饲料加工厂1个、年产5万吨生物有机肥料加工厂1个、年产1000吨羊肉食品(含皮革)加工厂1个、山羊博物馆1个、休闲农业观光园5万亩,带动发展核桃、茶叶、中药材、蔬菜、水果等3万亩。
畜牧园区这一模式有力地助推了全县山羊产业的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从分散无序供种向集中统一供种转变,从传统分户散养向现代集中规模养殖转变,从全放牧方式向舍饲和半舍饲相结合方式转变,从无序生产向“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方式转变的“四大转变”,为中国西部山区农村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