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1992年,秦英林遇到了人生路上的一个重大选择——是继续端铁饭碗还是回乡创业养猪,是做城里人还是回乡下?考虑良久,秦英林选择了后者,他在日记本里写下一句话:“如果创业不成,大不了我还是一个农民”。那一年他27岁。
2014年1月28日,秦英林作为上市企业家代表在深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牧原股份成功挂牌上市。这一年,他49岁。
2014年12月,在获取了2014中国生猪业风云榜“年度企业家”的荣誉后接受农财宝典记者采访时,秦英林很平静:“上市以后我还是我,牧原也还是牧原,该做的照旧去做,不该做的一样坚决不做。”平常心的背后透着一位企业家的成熟和大气。
“上市是自我规范的过程”
在2008年前,秦英林一头扎进养猪产业本身,钻研如何改良品种、改进栏舍、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对资本市场的事关注甚少。“我当时对资本市场不太了解,觉得公司的发展并不是非上市不可,”秦英林描述当初对上市的认知时介绍,“2008年初跟券商接触,详细了解了上市是怎么一回事,对资本市场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意识到上市不仅是公司自我规范的过程,上市之后资本市场还可以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这之后,“上市”一词正式进入了牧原的议事日程。
2008年起,牧原在券商的辅导下,开始规范财务、内部管理、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工作。秦英林介绍:“养猪场卖猪通常都是现金交易,为了规范财务管理,我们排除阻力,从现金交易转变为通过POS机刷卡交易,既保证了财务纪录的完整、规范,也从制度上堵住了职务腐败的漏洞。”
此外,曾让秦英林引以为豪的战略管理和环保也经受了“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改进,“我们当时认为自己的管理水平、战略思路已经不错了,但是看到券商提供的案例,就脸红了,相比之下,战略上的思考、宏观的视角还是不够,看到不足,马上抓紧时间改进,”
秦英林坦率介绍,“牧原的环保做得不错,比较规范,达到了畜牧业环保处理”种养循环“的效果,地方政府很满意,也很支持。但效果好不意味着完美无缺,还是有一些地方需要优化、调整,以更低的成本达到更好的效果。”
发现了不足之后,秦英林带着自己的团队逐项改进,一个大型农牧企业慢慢转变为合符上市企业要求的规范的现代企业。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在深交所挂牌 上市,标志着牧原借助资本市场平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但说起上市一事,秦英林不以为意:“资本市场对企业上市提出了一些
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就能上市,这事很正常,没必要看得太大。企业发展才是根本所在,为了上市而上市的想法其实是一种误区。牧原上市以后还是跟原来一样,按照自己的步骤来抓生产、抓人才队伍、抓发展战略。“
“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事业之根本”
马云有一句著名的话“你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但不能拷贝我的苦难和激情”。引申到商业活动的其他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其不可取代和模仿的一面。当农财宝典记者问道:“是什么造就了牧原的今天?”时,秦英林沉思片刻后答道:“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这是成就事业的根本。掌握做与不做的分寸,有的事是必须去做的,有些事是企业要倒闭也不能做。”也许,这一原则和分寸就是牧原傲立于畜牧业的原因。
秦英林随后解读:“分解开来,第一是牧原公司的企图心,企业家的冒险、担当精神,敢于思考和尝试;第二是能力,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价值;第三是人,企业大了只靠自己不行,必须有一个成熟的人才队伍;第四是资本,要快速发展光靠自己的利润是不行的,特别是养猪业这种重资产行业;第五是企业文化,牧原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创造价值,奉献社会;内方外正,推动社会进步“。
一个在行业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大约10年前,适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制重组,对部分贷款进行剥离,使企业可以减轻负担,轻装上阵。牧原公司却依然坚持把所欠的2540万于第二年还清,这件事让很多人不解。时至今日,秦英林解释无非源于一种朴素而正当的道德观念——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颇具契约精神的举动给牧原带来巨大的商誉,得到了很多银行的认可,牧原公司后续发展也因此获得了多家银行的支持。
对于维系企业存亡和行业发展的人才问题,畜牧产业链无论哪个环节、哪个企业都有几句怨言,在秦英林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无疑需要更客观、现实的视角:“现代人需要的是简单、容易、幸福,吃猪肉也是这样,要好吃、容易生产,如果养猪太辛苦、代价太高了可以吃别的肉啊。所以不能因为行业的辛苦,就一厢情愿要求社会理解、要求大学生加入行业。养猪企业要从自身出发,通过实践探索怎样提高劳动效率,让工作更轻松;怎样创造更多的价值,让养猪人更有幸福感。”
基于这样的思考,牧原公司一直非常重视引进、培养人才,2011-2014年公司累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超过1000人。
牧原公司一直致力于创造条件使养猪成为一项具有吸引力的工作,对突出贡献的员工重奖、配车,为的是塑造一种价值趋向——向行业昭示,养猪人一样有出息。
牧原式的产业之路
一个白手起家的大学生猪倌,用22年做出一个市值120亿左右的养猪上市企业,这样的成就无疑就是一个畜牧版的励志故事。但接近秦英林的人会发现,这位谦逊、直爽的企业家与常人无异,稍微异于常人的是他对养猪的专注和钻研精神。商界的另一句名言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但身在其中的人都知道,要成事丝毫缺不得智。
而智,可以靠强烈的求知欲和勤奋钻研精神而得。从92年踏入养猪业起,秦英林就以22头猪为起点钻研现代化养猪的方法。先后总结出早期隔离断奶技术、液体饲喂技术、猪舍自动控温技术,其中,在牧原的发展过程中,秦英林对猪舍的改进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他对媒体介绍,最初建猪舍的时候照着书本盖,慢慢通过实际生产经验改进栏舍,从实心地板到半漏缝地板,兼顾了实心处可以加热适应北方的冬季气候和漏缝部分可以在夏季调节问题的需要。
在改进过程中不要仅仅闭门造车,对外的学习参考也有助力,秦英林介绍,他在参观欧美猪场时发现,外国同行者倾向于在硬件上一次性投资较大,但是算起账来,分摊下来每一头猪的成本增加并不多,这也开启了牧原猪舍设计的全新思路。
像这样的探索在牧原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比如为了探索不同品种生猪价格差异大的原因,牧原组成团队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屠宰场和市场去调查,详细了解了背褾、臀部、体长和瘦肉率等对商品猪评级定价的影响。据此调整育种研发所关注的目标,确保猪肉链条上每个环节的利益。“养猪的效益不是靠讨价还价得来的,而是靠猪的质量换来的。”秦英林站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总结道。
经过22年的稳健发展,牧原站到了A股市场,这是继牧原形成了以“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为特色的生猪养殖模式,和建立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之后,又一个新的起点。
在2014年12月16日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钱瑛女士代表牧原以2万元拍下2014农财宝典年会慈善拍卖的一副书法作品,对此,秦英林认为这是企业从产业方面回报社会以外的一个补充——通过慈善来做一些政府还未顾及的或做不到的事。通过这些小小的善的累积,秦英林身体力行着要把养猪业做成一个幸福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