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畜牧行业的发展进步与产业升级,其步伐豪迈却真不轻松。眼下,养猪散户这一群体似乎又正在被抬着送向舆论的“断头台”。说散户即将退出养猪江湖都算是笔下留情的,还有更甚者在其言论上用“赶尽杀绝”来形容散户在规模化形势下的处境。
总之,对于散户养猪的未来,所陈言论多为贬责之词,悲观之见。既然有如此强烈的责任心和精力来唱衰散户养猪的未来,倒不如集思广益为其支招。
就舆论而言,“散户”被唱衰,这并不悲哀,毕竟既有的事实证明规模化才是未来养猪行业的趋势。但唱衰却不支招,更不引导促进养猪行业持续发展,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退一万步讲,如果唱衰之余没有支什么妙招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不少评论家“坐而论道”,拿推论当结论,把2010年的数据拿到2014年的今天,来当证据作为唱衰的立足支撑点,无疑是自欺欺人。
从散户养猪的唱衰之声分析来看,唱衰散户的发声者们各有观点,而且他们矛头指向也并不统一。资本、进口猪肉、市场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导致散户将要“退出”养猪江湖的因素。
当然,不可否认,多数人在唱衰之余,确实也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但记者发现唱衰者们的“药方”基本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要搞规模化、集约化。可尽管“规模化”是趋势,或者是“救市”良方,但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发挥作用。
话又说回来,集约化或规模化一定能减小行情波动幅度吗?一定能稳定生猪养殖户的收入吗?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姚民仆指出,2014年我国养猪业将面临严峻考验,对规模化猪场而言,环保要求、粪污处理成本非常高,而我国当前 80%的规模化猪场都没有达到基本的粪污排放标准,这恰恰是非常致命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的观点也认为,其实目前推广的规模养殖户,问题更大。因为养殖数量猛增,养殖空间并没有增加多少,高密度养殖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其发生病情的概率要比散养高了许多。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还告诉记者,“中国现在规模化养猪场实际达标率不高,一是受制于波动幅度大的现况;二是受制于中国规模化养殖整体处在初级阶段,趋利之下总想在一定盈利周期内尽可能缩减对猪舍治理的投入成本。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广东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超过1万家,占该省的60%。这部分猪场中约仅30%建设了大中型沼气处理设施,办理了排污许可证的更少。对于散户而言,一无政策扶持,二缺资金投入,在环保上更是难有所作为。
就好比一个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到处建剧场剧院,场所多了文化产业就大繁荣?显然不是!没有作品上演依然不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转型规模化生猪养殖,猪舍大,猪舍多都不是核心的升级,关键要看准“方向标”,既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同时又要前瞻后顾及时了解“路况”。
今年1月,农业部办公厅提出要着力推进畜牧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信息化”的“四化”之路,稳步接轨新时期市场需求。这是顺应时势的及时“方向标”,但却被不少人“过度”解读,借此“东风”,大肆宣扬规模化从速,集约化从速等等,这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言论派。至少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成功稳定模式而言,规模化、集约化是必然趋势,但这也有国情之别,好的当然要学习,但要讲求方法,师夷长技更要因地制宜。
可能有人要问了,养猪关乎什么国情?
养猪关乎的国情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但有那么几点却不得不说。因为这些正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言论家们大肆唱衰的有力证据。
首先,由来已久的“赊销模式”现已经成为散户摔倒再爬起的一大障碍。赊销,这是在中国养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营销模式,曾经助推了“散户遍天下”时期的养殖业大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猪周期频率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且不再呈现明显规律的形势下,饲料行业也开始承受起来自产业上下游的各方压力,且愈显艰难。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生猪出栏第一大省四川省遂宁市张金科。张金科养猪十年,作为“资深”养猪散户,张金科告诉记者,自己养猪快十年了,这十年中除了第一年没有赊饲料,其他年份都是“赊销模式”。
“这种做法(赊销模式)在我们这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都是先赊再补账。但是尤其去年开始我们这些几十头规模的散户不行了,人家厂商不赊给了,我们也知道卖了猪还钱,但是一年比一年赔的厉害,总想着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但行情这个东西我们也没啥子办法,有的把本钱赔光还负债累累”。张金科说起这两年的养猪生意,有一肚子的怨气要发泄,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很焦虑也很沉重。
散户退出,不得已“变脸”的“赊销模式”作为致使因素之一自然难逃其咎。就如前些日子荷兰泰高集团收购珠海四海饲料,但完成收购之后的泰高集团据说不理解为什么“赊销模式”在中国竟适用了那么久,他们的不理解与试图改变的想法还为他们在管理上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其次,宏观形势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转型的初级阶段,曾经的“养猪散户”老龄化趋势也愈发显著。据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达到了16933万,相比2012年、2013年,这一数值是每年以百万差额呈增长趋势。一位50多岁的山东养猪散户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每年都能挣个六七万,在家乡养猪有时候甚至血本无归,他们当然更喜欢出去打工了,那多稳妥啊”。
赊销模式弊端集群爆发,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青睐外出打工等等,这是不容小觑的基层情势。这确实是散户退出养猪江湖的有力证据,更是农村经济形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还不能足以证明散户衰退养猪行业的必然性。在中国农村,尤其像四川这样的养猪大省,散户集中停止养猪的事件并不罕见。长期以来,“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像这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怪圈至今也难以走出去。
规模化养猪场最大优势在于资金链条牢靠,风险突发时,大规模养殖户一般能禁得住一赔再赔的几轮“蹂躏”。但是,规模化在中国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减小行情波动幅度,更没有稳住靠养猪得来的收入。
综合数据显示,2013年,雏鹰农牧生猪业务总出栏量169.5万头,同比增长10.96%;牧原股份实现生猪销售130.68万头,同比增长42.41%;温氏集团生猪出栏超过1000万头;天邦收购艾格菲,年出栏量达到50万头;正邦集团2013年出栏114万头,计划2016年达到1000万头规模,最大笔的投资是在黑龙江建设年出栏600万头产能的基地。
然而,2014年,“风雨飘摇”的可不仅仅是生猪养殖散户,不少大型生猪养殖公司的业绩也同样惨淡无比。据已发布的2014年一季报的生猪养殖公司业绩显示,雏鹰农牧净利巨亏8328.38万元,紧随其后的牧原股份净利亏损5572.03万元,新五丰净利亏损2223.74万元,罗牛山净利亏损2092.53万元。大康牧业净利亏损447.14万元。
理论上讲,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实现自身发展饲料养殖一体化,降低养殖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他们可以选择“等待”,赔着钱等到盈利周期的到来,但现实中呢,他们并没能如愿,也没能逃过“巨亏”的劫难。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唱衰散户的意义何在?各家言论“你方唱罢我登场”,但知其然,谁知其所以然呢?既然规模化也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那么散户养猪退出江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大家所公认的,规模化会渐次取代散户成为中国猪肉供应的主体。但退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个可能要几年才能完成的过程。
在这种情势下,唱衰散户远不及为其支招儿更有现实意义。
记者从国家农业部农业司了解到,今年6月底,中央财政拨付12亿元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鼓励养殖者购买牲畜良种冻精和种公畜进行牲畜品种改良。其中安排生猪良种补贴6.61亿元。文中还强调,“中央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场户特别是散养农户选购使用良种的积极性。”
显然,养猪行业中,散户会否退出,怎样退出?政府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业内外舆论掀起了大讨论。不过,从近期政策来看,政府也不大认可散户“闪退”养猪业,而是在力求保持整个行业平稳健康的转型发展。
眼下,此散户将非彼散户,今天养猪模式已经探索出一种“公司+X”的养殖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下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散户。像四川“先要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散户没指望了,随之兴起的不少规模户也受伤了,那么什么招儿才算得上是“灵丹妙药”呢?
靠市场调控本身具有滞后性,所以市场为主导,但是在信息方面国家还是应该发挥主动性。比如相关数据称,中国市场年需求量约是7亿头,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国家就要给予引导和限制,长远来看更是要建立调控引导机制。建立全国性的及时信息平台,让养殖户清楚地知道目前全国猪粮比、母猪数、猪仔灵敏、白条猪价格等关键信息,来决定进入还是退出。
此散户也好,彼散户也好,或者是正在转向规模化的散户,对于养殖者而言,既需要国家政策扶持,更需要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真正权威的准确的预警机制,及时甚至超前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