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东方网消息:作为上海事实上的首席兽医师,刘佩红得到过很多荣誉。然而,若非去年发生了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她不会受到如此多“圈外人”的关注。
畜牧养殖在上海的GDP统计中几可忽略不计,但是,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涌现和人畜共患病的威胁,动物疫病控制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意义愈发重要。刘佩红并不很习惯于聚光灯下的关注,在她看来,守护这座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对实验室里的每个样本和每组数据尽责尽心,坚守“数据良心”。
凌晨蹲守公园收集新鲜鸽粪
2013年3月28日,下午5点,应是下班的时候。已经走出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大门的刘佩红接到电话:农业部向她传达了上海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消息。
刘佩红召集所有同事返回实验室,着手对实验室保留的全部禽类生物样本进行摸底检测。整个晚上,他们都没有走出中心大门。
这是刘佩红记忆中禽流感事件的第一夜。几天以后,农业部正式宣布首例人感染H7N9亚型禽流感病例在沪出现。无休止的工作就此开始:农业部派出的专家组来到上海,刘佩红陪同他们来到首例病人的居住地——老闵行城区。这里地处闹市,没有大规模的养殖业,技术人员急于寻找包括野鸟在内的一切线索,他们凌晨蹲守在公园里,只为收集新鲜的鸽粪样品。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是个小机构。这年3月,黄浦江死猪漂流事件突如其来,刘佩红和同事们连续跟进了近一个月。稍见平复之后,正要借清明节的国定假期喘息数日,却又遭遇了禽流感疫情。一位实验人员的妻子正待临产,丈夫几天几夜不得脱身回家。后来,他们的双胞胎为了纪念应战“H7N9”的日子,一个唤作“小七”,一个唤作“小九”。这是属于科学家的浪漫。
应对禽流感,刘佩红他们的工作,是用荧光PCR检测仪,检测各区县源源不断送来的禽类样本,供给位于哈尔滨的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做进一步分析以及病毒分离。上海每年禽流感样本检测量约5000份,这年4月他们做了1.5万份样本检测。直到6月中旬疫情告稳,检测才恢复到常态。上海的实验室共有三台荧光PCR检测仪,其中一台在连续运转10天后因超负荷损毁。
小兽医在大都市有什么用?
兽医不是刘佩红最初的职业理想。出生于长白山下的她,在中学参加兴趣小组,做了许多植物标本,又喜欢画那些植物,所以高考填报了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结果接受调剂去学兽医。她坦言:“我也想过不学兽医。现在想想,植物保护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浪漫——大多数时间不是忙于野外植物勘查,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兽医其实也和我原本想象的不同。”
读完硕士后,她来到上海工作,后来在南京农业大学攻读博士。“我曾经很困惑,在国际大都市做兽医,作用是不是很渺小?”起初,她的工作看起来的确有些渺小:观察猪有没有长水疱,鸡是否因为患病而站不稳……很快,她认识到,这些“渺小”的事有着广阔的科研空间:上海地产生猪上市时要做瘦肉精检测,传统方法必须采集猪尿才能检测,“猪可不像小孩子那样听话。只能‘摸索规律’,哄着它尿。听着简单,操作起来繁琐得很。”现在,技术团队琢磨出了更便捷的采样方法——只用一根猪毛就能检测瘦肉精残留。上海市体育局获悉后,前来寻求合作——把“毛检”用于运动员药检。这种细致高效的作风成为疫情中能够安定人心的原因之一。去年,嘉定区出现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当地兽医站站长到病人家给鸡、鸭取样。站长心里也有些怕,他独自回家洗了澡,告诉家人暂时不要回家。下午三点半,站长的血清及禽类样本送检,晚上六点半结果迅速出来了——阴性。来自嘉定的技术人员说:“实验室的加班加点,换来基层工作人员安心。”
大都市里的小兽医有什么用?对刘佩红来说,不再是个问题。
从技术角度呼吁关闭活禽交易
直到目前,针对活禽交易的政策似乎还在摇摆。去年4月6日,所有活禽市场关闭;75天后,定点活禽销售就恢复了;今年5月1日,全市活禽交易开放。至今,很多人坚持力挺活禽交易。
刘佩红不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但她会选择当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关闭活禽市场能有效预防疫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事情。”
身在一线前沿,争议在所难免,刘佩红只相信用数据说话。好些年前,某区县牧场准备从国外引进一种奶牛防病疫苗。人们总以为,国外引进的疫苗是可靠的代名词,可是这一项目被刘佩红叫停了。她用这种疫苗做了小型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对国内的奶牛,这种疫苗并不对症起效。这次叫停避免了巨额疫苗购置资金的浪费。
今年1月,刘佩红选在春节之前以个人名义致信上海媒体,呼吁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她在信中写道:从去年的防控经验来看,关闭市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措施。去年4月6日,全市所有活禽市场关闭,在相隔一周即满一个潜伏期后,上海就没有新发病例。大城市永久性关闭活禽市场是大势所趋,大力推广冷鲜禽肉产品是必然趋势。
对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能有刘佩红这样站在技术角度的坚持者,应该是一件幸运的事儿。
刘佩红,现任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防控甲型流感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承担了包括禽流感免疫程序在内的农业部、上海市各类科研项目。2005年获南京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博士学位,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