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疫病简介】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口蹄疫病毒归类为小RNA病毒科,有O、A、C、亚洲1型、南非1、南非2、南非 3、7个血清型。是以患病动物的口、蹄部出现水疱性病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
【流行病学】
口蹄疫特点是病急、传播极为迅速。 除通过感染动物污染的固性传播外,还能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空气长距离传播。
本病多发生于秋末至早春期间,但是在特殊的人为因素、及口蹄疫病毒耐环境的抵抗力越来越强,因此有部分猪场4—7月份发病。疫情猪场多是肥猪最先发病,之后其它阶段有不同密度散发,发病猪一般在7~10天左右痊愈,怀孕母猪感染可引起流产,部分仔猪常不见症状而猝死,严重时死亡率可达100%。感染猪可通过排泄物、分泌物及水泡液,水泡皮排出高滴度病毒。
目前国内流行优势毒株为O、A、型,2013—2014年国内除常规O型株流行外,多发于反刍动物A型,在江苏、湖北、广州等省份也有猪只的流行,笔者近期就接到一例广州汕头某场后备猪发生口蹄疫,初步诊断为A型,因此养殖场面临当前口蹄疫防控工作,需考虑A型的免疫计划。
【病理诊断要点】
① 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
② 病猪跛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
③ 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死亡。
④ 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俗称“虎斑心”。
【防疫措施】
管理:建议规模化猪场在实际生产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防控措
① 所谓“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因此,首先我们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购猪,生产区和生活区隔离管理,无关人员不准随便进入生产区。
② 每年春秋季节进行高密度、高质量且流行的毒株疫苗免疫,提高猪体对该病的免疫力。严格消毒制度,环境。
③ 同时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禁止与病畜接触,注意消毒,发现身体不适尽快到医院检查。
④ 一周两次消毒,舍内和舍外,推荐派尼生物“磷酸碘”效果明显。
【治疗措施】
口蹄一针灵是治疗口蹄疫的单联高效价血清。采用患过口蹄疫病毒的病猪恢复健康后,在其体内采集血液制成血清抗体,给得口蹄疫的病猪注射血清抗体能够直接中和体内的O型A型亚洲1型病毒,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水泡破溃处可结痂。每瓶100kg体重配合核酸肽连续注射2天。注:加强型口蹄一针灵200斤/瓶,可单独使用,效果显著!
国家疫病防控中心建议:针对疫区没发病的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发病的采用血清抗体做紧急治疗,能够直接中和口蹄疫病毒。大群中没发病的猪使用口蹄一针灵做紧急预防,净化体内口蹄疫病毒,防止病毒的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
方案一:
适用时机:新生仔猪,保育猪,育肥猪在九月份及时注射口蹄一针灵,净化体内病毒,保护率达98%
推荐理由:
口蹄疫高发期、疫区,一方面防止疫区带毒,另一方面防止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此病。
方案二:
适用时机:
出现口蹄疫症状,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蹄部水泡及腐蹄病等引起高烧不退,继而蹄冠、蹄叉、趾间、蹄踵皮肤水泡和烂斑,口腔的唇、舌、齿、鼻盘和哺乳母畜的乳头上有水泡、溃疡和烂斑,裸露的无毛部位出现水泡、溃烂,严重者出现脱蹄而拐脚造成蹄壳脱落、腐蹄病等症,病猪破行,喜卧。
推荐方案:
若刚起水泡,水泡没有破裂,只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一次,水泡即可干瘪消失。若口鼻、蹄子周围的水泡已破溃,流血,甚至蹄壳已脱落,需用口蹄一针灵注射两次,同时防止心肌炎的继发。水泡破溃处可结痂。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
发生口蹄疫的重疫区:
1. 尽早注射(口蹄一针灵),越早越好,病毒控制在潜伏期,提高猪群免疫力.
2. 已感染猪群(口蹄一针灵)注射两天,4-5天结痂脱落后完全恢复正常,可解除隔离。
3. 对感染后恢复的弱仔群体,每天加强消毒,五天后注射(口蹄一针灵)再加强一针,防止再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