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一、肉鸡养殖的意义
肉鸡养殖能干什么?第一是吃肉。第二是赚钱。对于我们来说最直接的就是赚钱,以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户种地为例:种一亩地粮食,每年可以收益500元;高级一点的是经济作物,如果种一大棚蔬菜,每年可以收益2000元;而如果养2000只鸡(一年5棚,共10000只),每只鸡赚一元钱,就有10000元。在这种情况下,养鸡开始进入起步阶段。
肉鸡的养殖周期短,门槛低,又容易操作,适合我们大多数人。在饲料转化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猪的料肉比是3.1∶1,牛的是8∶1,肉鸡最少的是1.7∶1,相对来说肉鸡的饲料转化率最高。
二、养殖行业的历史及养殖模式回顾
(一)养殖行业历史回顾
1979年,正大集团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投资1000万美元在深圳兴办了第一家现代化饲料、家禽养殖公司,取得了深圳第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目前,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员工总数已经超过8万人,总投资近 50 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 300 亿元人民币。曾有知名经济学家提出,正大集团是到中国投资最早、项目最多、效益最好的外资企业之一。
大成食品1990年开始进军中国,目前已陆续在辽宁、天津、山东等 12个省市投资,营业范围涵盖饲料、肉鸡一条龙以及食品加工行业等,员工人数总计达 1.5万人,肉鸡加工约2亿只,带动约四千户农民合同养鸡致富,营业收入超过 100亿元人民币。按屠宰的鸡只数量计,大成食品是中国最大的鸡肉加工供应商。
回顾这些企业,是因为这些企业改变了大陆养殖业的生存状态,到今天为止,由于这两大企业的影响,我国陆陆续续有了很多养殖企业,如中粮集团、六和集团、雨润集团、永达食品、凤祥集团等,今天我们的养殖模式是正大和大成集团早期的,后期大家相继发展养鸡的时候,也是在复制他们的养殖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肉鸡养殖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公司+农户或公司+龙头+农户,这种模式统称为放养,即契约养殖。
契约养殖模式的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也是外资企业进驻。国内养殖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契约养殖占90%以上,契约养殖是公司和养殖户之间签订书面的有法律效应的合同,最终会影响契约饲养者应得报酬。现在有些龙头依然延续着这种合同,高价药、高价料,高价回收,这种传统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集中管理,技术上依托企业;能够进行系统性的风险防控(疾病、免疫、养殖技术);在早期的时候,公司、养殖户的利润相对稳定。
随着时间的流逝,2007~2009年肉鸡行业达到了最兴旺的时期。当时签好了合同,但是由于行情突然波动,市场毛鸡的价格比合同预期收购的价格还要高,个别养殖户在利润驱使下违背了契约,自己就把鸡卖了,单方面废止了合同,这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再有,由于各种疫病发生较多,养殖户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找企业的问题,其中私自卖鸡、卖料是最困扰企业的,这样就导致原来的契约被破坏了。
原来的放养模式是收取押金的,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押金从一只鸡交18块钱,到一只鸡交5块钱,再到交2块钱,到现在不收押金,从而导致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有能力的企业开始自己建场,对原来的鸡场和设备进行了升级,也招聘一些专业的人员,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生产场,如华都集团和正大集团。这种方式目前最符合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药品的监管和食品安全方面,也能得到满足,而且产品也能卖高价。比如德青源是做鸡蛋的,他的鸡蛋目前在市场上应该是1.6元一枚,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企业管理、养殖管理、药品、饲料的安全性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体系,但是养殖初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二)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回顾
我们回顾一下养殖模式的发展历程,最初是一家一户养鸡,然后是契约式养殖,现在是公司自养,这是养殖模式发展的历程,但不同的养殖模式都是各有利弊,如下表所示:
三、目前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1.契约养殖存在的问题
忠诚度:养殖户忠诚度差,越来越难管理。
卫生防疫:卫生防疫差,药品使用监管难度加大。
资金安全:赊销,客诉多,资金安全系数低。
潜在风险:卖料,卖鸡现象频发(致命的问题)。
2.肉鸡养殖存在的问题
养殖设备陈旧,用工成本骤增。目前我国肉鸡饲养仍处在半自动化和人工作业的阶段,在养殖效率上无法和先进的企业相比。首先是设备投入成本过高,大多数老百姓不愿意花这笔钱。其次,养殖人员越来越少,没有好环境,注定留不住人。
传统思想束缚企业发展。一些养殖户乃至企业老板,不愿意吸收新鲜事物,合理化的意见被排斥,新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应用。
养殖环境恶化,缺乏保护。一些鸡舍的选址随机性很大,而周边环境,养殖密度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另外在鸡舍管理上,对鸡粪、死鸡的处理缺乏安全意识。
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差距显著。目前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包括肉鸡屠宰加工厂,以前车间工人都是年轻力壮的,基本上没有35岁以上的人,现在再看看,最年轻的是四十六七岁,基本招不到年轻力壮的人。规模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会有一个中长期规划,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单一的养殖户和小规模企业,这一点把握的不是很理性。
(二)解决方案
1.快速转型
改放养为自养。这是我们必需要转变的一个模式,也不是说将放养从根切断转成自养。比如说自己建一个10万只的鸡场,如果是能养5000只鸡的养殖户,要淘汰20个,这20户可以从原来的养殖户里挑选养殖技术不好的,不再合作,这样的话就降低了企业和养殖户的风险,增加了养殖利润。
改公司+农户为公司+基地+合作社。如果企业跟农户合作出现了纠纷,这种纠纷企业是不好解决的,农户是弱势群体,而养殖合作社有独立法人,合作后出现纠纷,合作社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提高规模化养殖,尤其是一条龙企业,建一体化的养殖场、养殖小区。
2.上档升级
设备要更新换代,提高自动化进程。不要停留在原始状态,要舍得花钱,因为自动化对于生产力的贡献,会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优势越来越明显。比如说,现在一小时屠宰12500只鸡的肉鸡生产线,国内的生产线也就200万~300万元,正常情况下,如果用人工的话至少需要150人,一个人工资2500元左右,100人是多少钱,如果干一个月、一年、两年呢?所以说,养殖场提升的设备是未来养殖成绩的改善,也是利润的保证。
人员也要精尖。
3. 改良环境
对于原来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区,现在能停就停,找一个环境、气候、污染相对好一点的地方养殖。
有很多企业,比如福建圣农、益生种禽等都是在现阶段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所以说,靠环境设施的良好管理是可以成功的。
(三)肉鸡养殖必备的管理水平
1.公司自养优势
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环环相扣,均衡生产,计划性强,产品产量均衡稳定,能满足客户端长期稳定的采购需求,有利于公司获得大型订单和优质客户。
疾病防控优势。自养有利于公司建立疾病防控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
食品安全优势明显。自养模式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从源头管控上奠定了基础。
2.自养养殖模式是对放养的创新
按照理解,未来中国白羽肉鸡产业的发展方向应该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从目前看到的资料和个人观点来说,“一体化”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有一定的空间,从国际和长远的发展看,这种模式会占一定的比重,但不会很高。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越来越严,土地和资金的因素阻碍着“一体化”模式的发展。所以说有思想的老板,改变要趁早。
3.做好黄金组合
养殖成绩(管理问题)占55%;市场行情(经济层面)占25%;流行疾病的影响(大环境与防疫)占20%。基于以上诸多原因,针对一些区域,可以实行优势互补,主要根据企业的财力和个人在地方的影响力,来调整放养和自养的比例,对企业长期获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肉鸡放养的创新
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可以理解为“违规”;养殖方式的改变,设备的改变那叫更新换代;真正的创新是模式的改变。
5.推荐创新模式
专案外包:控制成本,防范风险,发挥强势资源优势,为我所用。
强强联合:公司+合作伙伴(GMP兽药厂,养殖合作社)。
-----------------------------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eshou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