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很多人都在关心行情,都在盼望行情尽快好起来,那什么是行情?真正的行情是消费带来的产品的价值体现(价格)和变动趋势。决定行情的永远是供求关系,少了就贵、多了就烂。”赵德峰说。他认为,没有“市场”的畜牧产业是个不完美的价值链,这也是一条龙企业难受的根本原因,消费者的喉咙就是产业的瓶颈。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有均衡的盈利和风险分摊才健康,否则就是畸形发展,多年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从消费需求上来分析,赵德峰认为,大家在计算肉类消费需求的时候,更多的是用外国人的“胃”“乘以”中国人的“嘴”算出来的,其实严格来讲这种算法是不靠谱的。“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可享用的动物蛋白实在是太丰富了,肉类、海鲜类、水产类、蛹类、昆虫类、蛋类、奶类,应有尽有。吃的种类多了、单一品种上分摊的数量就少,产量就被消费设置了天花板。”赵德峰说,“中国人非常关注养生和减肥,还没怎么吃呢,很多人已经不怎么敢吃了。迈开腿、管住嘴成为一种时尚,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肉类消费的预期,粗茶淡饭和青菜萝卜反而成为养生之美味。比起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5千克、50千克鸡肉,我们的目标是多少?12千克、还是15千克?盲目扩张和无限预期只会把养殖业再次拖入更大的波动和灾难之中。”
赵德峰认为,在一些发达国家禽肉消费已经超过了猪肉,但在中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至少十年内是很难实现的”。“目前猪肉的消费是禽肉的3倍,在很多传统消费项目中,猪肉有不可替代性。白羽鸡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未来会随着加工工艺和烹调技术的创新,在消费上还有弹性上升的空间,但这种消费增长的速度是渐进的,不是跳跃式的,是可期望的,但又不可寄予厚望。”
在谈到规模化问题时,赵德峰认为,未来,规模化将是主流。而在发展规模化养殖中,必然会涉及到专业化。因为,只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靠谱,内行和外行有着质的区别,即使都是内行,从业经历的不同也会表现为能力上的千差万别。“支撑规模化养殖的专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畜牧、兽医、动物营养等,还包括整体畜牧设计、建筑、设备、机电、购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他说,“未来的规模化养殖从建筑设计开始就要尊重那些养殖成功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本着“以鸡为本”和“以人为本”这两个基本原则去设计,最大限度地给健康养殖保驾护航,最大限度地让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用心操作,在机械化、自动化上才能走得更快、更轻松。规模化绝对不是人力和劳动强度的叠加。”
就未来的产业格局,赵德峰也提出了个人的一些观点。他说:“规模化发展将会重新布局基础产业,场与场之间相对更疏远、更专业、更规范、更标准,环境得到改善、自然隔离带再度被建立起来,病死鸡无害化处理更规范和安全(密封收集、集中加工)。而且,白羽肉鸡发展由密集区向空白区逐渐稀释。同时,集团养殖将逐步实行‘租赁经营’和‘承包制’以期摆脱困境,否则体制问题解决不了,机制就没法建立,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