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一、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雏鸭饮水、采食活动正常,不打堆,行动灵活,反应敏捷,休息时分布均匀,生长快。温度偏低时,雏鸭趋向热源,相互挤压打堆,这样易发生呼吸道病,易造成死伤,生长速度也会受到影响。温度偏高时,雏鸭远离热源,渴欲增加,食欲降低,正常代谢受到影响,抗病力下降。
二、适宜的湿度:育雏初期育雏舍内需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60~7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体重增长,呼吸量加大,排泄量增大,此时应尽量降低育雏舍的相对湿度(50~55%)。
三、新鲜的空气:雏鸭新陈代谢旺盛,需要不断吸入新鲜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同时地面育雏的鸭粪和垫料等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要保证雏鸭正常健康生长,应加强育雏舍的通风换气工作,确保空气新鲜。
四、合理的密度:密度应根据季节、雏鸭的日龄和环境条件等灵活掌握。密度过大,鸭群拥挤,采食、饮水不均,影响生长发育,鸭群的整齐度差,也易造成疾病的传播,死淘率增高。密度过小,房舍利用不经济。
五、正确的光照:刚出壳的雏鸭宜采用较强的连续光照,以便使其尽快熟悉环境,迅速学会饮水和采食。0~4周龄雏鸭连续光照的时间每天23小时,提供1小时黑暗,使鸭群适应黑暗的环境,以免停电时引起惊群。光照强度至少为10勒克斯,如用白炽灯泡,则每平方米应有5瓦的光照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