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自去年11月开始,我市猪价进入近年罕见的持续下行区间。到今年4月中旬,毛猪价格已跌至近3年来的最低点,每斤仅4.9元。
进入5月,毛猪价格突然止跌回升,突破每斤7元大关。“触底反弹”,一时成为不少养殖户口中的热词。
但好景不长,6月刚刚过去两周,毛猪价格又回落到每斤6.8元左右,再一次出现下行拐点。
猪价起起伏伏,让众多养殖户的心情跟着坐起了“过山车”,也让不少业内专家犯起了难。亏损什么时候是个头?如何应对新一轮的猪价怪圈?
“过去两三年一个周期,现在一年两三个周期。”绕口令式的玩笑,诉说着顾群心中的无奈。顾群经营的江苏永兴生态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在泰兴市姚王镇,本轮猪价波动,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有没有触底我不敢说,但5月猪价的上涨,应该是一次报复性的反弹。”顾群表示,之所以强调“报复性”,是因为生猪养殖从没有遭遇如此低的价格和如此漫长的降价区间。
价格到底有多低?顾群算了一笔账:综合饲料、人工、场地等各种投入,其养殖场里生猪的成本价在每斤7.2元,如果每头猪养到200斤出栏,按照年初平均每斤5元多的毛猪收购价,每卖一头猪就要亏400元。
为了尽量减少损失,顾群的养殖场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淘汰了部分母猪,进一步优化了能繁母猪的结构;二是减少育肥猪的饲养量,有效降低栏存;三是尽可能卖掉刚出生的苗猪。该养殖场的养殖规模可以达到4万头,目前的生猪存栏量却不到1.2万头。
对于此次猪价阶段性回升的原因,顾群分析,首先是由于此轮降价区间过长,部分养殖户未新补栏生猪,造成供应“断档”。其次,4月生猪价格跌到谷底时,一些养殖户对后市信心不足,忍痛提前出栏。当然,4月份以来,国家先后两次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在全国20多个省份开展冻猪肉收储,客观上也扩大了市场需求。
顾群表示,纵有5月的价格“逆袭”,也仍然没达到盈亏平衡点。6月猪价再次下跌后,目前已看不到更多的利好因素,逆袭的猪价其实并不坚挺。
风险难御
散户“割肉”大户补栏
2个月前,每天早晨市区通往九龙、野徐、淤溪等周边乡镇的公交车总会异常热闹。很多生活在城里的老年人赶着大早乘坐免费公交,为的就是去买低价猪肉。
“当时周边乡镇农贸市场上的猪肉最低只卖每斤6.8元,根据调查,这些猪肉都来自邻近的生猪散养户。”海陵区畜牧兽医站站长徐根明说。
“按照70%的出肉率计算,相当于毛猪只卖到每斤4.8元,但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生猪养殖户董森平说。老董在海陵区西郊经营着一家300头规模的养殖场,大爷大妈们“车马劳顿”买回的肉中,有不少来自他的猪场。
徐根明介绍,尽管生猪散养户的养殖成本要低一些,但他们的资金周转压力更大,又面临着更高的疫病风险,普遍耗不过如此漫长的猪周期。和董森平一样,多数散养户只能选择随行就市,割肉“贱卖”。
海陵区城西生猪良种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市区最大的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记者见到负责人姜宁时,他正忙着装修新建的母猪猪舍,未来这里可多容纳500头母猪。
在这个节骨眼上扩大产能,无疑是看好了生猪养殖的远景。“我们与散养户的区别,其实就像股民炒长线和炒短线的区别,只有规模化、集约化的养猪模式,才是抵御猪周期风险的唯一出路。”姜宁说。
姜宁分析,散养户获取生猪市场信息往往相对滞后,相比之下,规模化养殖场能够更快地侦测到价格波动前兆,并及时作出调整。由于规模化养殖场普遍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在抵御较长周期的价格波动时,“抗击打”能力相对于单打独斗的散户们而言具有更显著的优势。不仅如此,规模化养殖场的生猪质量更有保证,一般拥有较固定的供货渠道,并且会和客户签有供货价格协议,即使价格“见底”,也能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因而减少部分损失。
周期生变
谁能开对药方
多年来,养殖者、市场和消费者都已对“一年盈利、一年保本、一年亏本”的“猪周期”司空见惯。然而,这波“猪周期”却一反常态,一路掉头向下,直至养殖场户深度亏损。问及应对之道,业内多是“行业洗牌”和“谨慎抄底”这样的老调重弹。
“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责任全部推给市场。面对迷乱的市场,有关部门要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顾群认为,比起让养殖户独自应对,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综合部署或许更加管用。
顾群表示,养殖户对市场反应滞后,源于相关部门对生猪市场行情信息发布滞后,这就要求建立更加专业的生产信息监测和预警团队,增加更多的预警信息种类,开放更多的信息发布窗口。
而在姜宁看来,除生猪价格信息外,相关部门不妨将监测重点放在生猪存栏结构等信息上来。“在实际操作层面,存栏信息采集和分析难度并不大,却能为养殖户提供更为明确的决策依据。”姜宁说。
目前,我市能繁母猪补贴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中,额度最高的是每头100元的能繁补贴,与本轮猪周期带来的损失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能不能尝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呢?徐根明介绍,早在几年前,类似的蔬菜价格险已在全国不少地区推广,去年5月,北京已在全国率先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在猪价波动时,养殖户可获得部分赔偿,尽管补偿金额还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生猪市场供应。
无论是“立竿见影”的收储,还是“亡羊补牢”的保险,都难免头疼医头之嫌。相比之下,生猪期货这只“无形之手”倒是味不错的良药。徐根明认为,生猪期货一来可在“猪周期”振幅加大,周期缩短时提前研判价格信息,加强事前预防和调控;二来也有助于和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期货形成联动,形成饲料原料和生猪饲养的套利关系。但是,基于我国目前生猪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易受疫病影响的现状,生猪期货上市受到种种制约,因此加快产业一体化、推进标准化是当务之急。(来源: 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