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四川成都市彭州金猪农业园养殖人员展示园内繁育的不同猪种。四川生猪预警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养殖亏损仍在加剧,如今出栏肉猪价格每斤6.5元左右,猪肉零售均价也一度重回个位数时代。目前川内大多数养殖户亏损已达每头300元,个别地方甚至超过500元,成为15年来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季。
面对记者的来访,罗江县兴旺生猪养殖专合社理事长黄盛平叹了口气。他说,5月初的行情突起到月底的坚定回落,对于渠道有限、信息滞后的他们而言,“好像是局外人看了一场戏。”
有媒体报道,与中小规模户不同,在5月猪肉价格大涨之前,双汇满仓收购生猪,价格大涨时刚好出货,关于大企业联手做局的传闻立马见诸报端。很快,又有业界人士分析,双汇的主营业务是肉制品加工,无论猪价高低,都需要储备生猪作为原料,外界猜测并不靠谱。
但无论如何,在市场浪潮中,往往只有大企业可以坚持下来,中小规模户的有心无力越来越明显。难道生猪产业的格局真的已经变了吗?从记者调查来看,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浪潮,已经势不可挡,而养殖户面临的困境,是变革洗牌期不可避免的阵痛。
规模化行业高效运转的必经之路
记者从三台县获悉,当地畜牧部门曾在一个多月前针对本地农户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农户中仅有25%左右尚在养猪。该县从2003年开始养猪的规模场户已基本退出,现存养殖户大多在2007年进入,已属较大规模的第三批。“就这部分,也是摇摇欲坠。”三台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赖燕说,今年以来持续低迷的行情是促使养殖户退出的直接原因,“还有消费结构变化、信息不足、收储企业单边杀价、养殖治污成本增加……不利因素真不少。不是腰板硬的业主,多半扛不住。”
在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研究所所长吕学斌看来,如今的生猪养殖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养猪业,“原来门槛低,现在社会和资本的关注度都高,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进入这个行业。”
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不少矛盾直指肉类市场,养猪户们“压力山大”。在不断出现的养殖风波冲击下,大量散养户因没有自保之力,最终不是被收购就是忍痛退出,规模化的版图不断扩张。
“适度规模化对于稳定行情,提升产业水平意义明确。这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叠加,更是一种行业整合的高效运转方式。”省畜牧食品局信息中心主任钱亮表示,从当前国内现状而言,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浪潮正在兴起。
标准化硬性门槛加剧产业升级
2013年11月,《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归根结底,就是要提升养殖技术的标准化。”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何志平说,目前我国养猪业正处于快速转型升级的时代,然而国内养猪业跟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却很大。根据省畜牧食品局的数据统计,当前我省养猪业以圈养、人工饲养和半机械化饲养为主,只有少数的大型养殖企业在向自动化、智能化养殖迈进。
“人工成本越来越高,未来的方向肯定是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四川生猪创新团队的标准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岗位专家龚建军认为,一边是政策的监管要求,一边是行业竞争的深入,“所以无论是养殖户还是养殖企业,都只有走标准化之路,科学管理,改变养猪模式,做好产业组织化和专业化分工,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才能渡过养猪业的寒冬时期。”
信息化网络平台改变传统销售模式
6月22日,距离国内首个生猪活体现货挂牌交易网络平台开通刚好一个月。一个月来,已有1.6万余头活猪通过这个设在重庆的平台找到了下家。
据了解,平台交易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半,交易方式与“淘宝网”类似。交易商实名开户后,自主填报买卖信息,并通过智能搜索、批量处理、点击成交、实物交割等流程完成交易。交易双方均需交纳保证金,一旦对方违约还可要求赔偿。目前,该平台的养殖户开户数已达200余户,其中80%以上是规模养殖户;温氏、新希望、日泉农牧、陶然居、雨润、梅林等6家产业龙头企业也通过该平台“蹲点”销售和采购。
渝荣生猪交易公司总经理张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传统的销售模式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当地生猪大量外运时,本地大型加工企业却要从千里之外运活猪回来屠宰、加工,造成供需脱节。同时,因收购环节多而加价现象严重、养殖者不能及时收到货款等,也影响了养殖者与消费者的利益。通过这个平台,不仅买猪人可以货比三家,养殖者也可以不断比价,寻找理想买主。
“这些就是信息化的好处,我们的水平肯定比不了人家大公司,但力所能及的改变一定要坚持。”5月30日,在现货交易平台开户的规模场养殖户李安平告诉记者,他除了利用这个平台寻找客户,更多的是用其把握价格行情。
产业化深加工有效缓冲养殖风险
数据显示,在“猪”事不顺的上半年,几乎所有上游养猪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而对猪肉屠宰加工企业来说,猪肉价格对其影响不大。“对猪肉加工业来说,不用看天吃饭,同时拥有定价权,生存规律大不相同。”省畜牧学会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长王卫认为,加工行业和养殖行业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产业的未来走向。
作为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2014年第一季报显示,公司的营业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还同比增长了5.5%.业界分析认为,双汇主要有屠宰业务和下游业务,屠宰业务可以随行就市,生猪价格怎么变,白条猪价格也会相应改变;而对下游业务,双汇会对原料进行储备,同时还可以用提高产品售价,缩减生产、包装成本等方式来消化生猪价格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因此,加工企业对市场行情的调控能力,能够通过良性互动改善上游企业的生存环境。”王卫说,遗憾的是,当前四川省猪肉仍以冷鲜肉消费为主,“上游养殖户没有跟加工大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在市场波动中的被动也就不难理解。”
养猪业应该怎么变?
宋国遂 (蒲江县鹤山镇龙头村生猪养殖大户):现在政策越来越严格,对养殖场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是好事,有助于产业发展,但具体实行起来还是给养殖户很大困扰。有好些规模户想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时,却由于治污不达标等原因,迟迟得不到批准。我自己每年能够出栏1000多头生猪,应该算是具备一定规模,都被挡在这个门槛外。要改革是好事,但是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啊,如果能循序渐进,更现实也更平稳些。
李学伟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前我国畜牧业的产业投入和产出相比,基本算是微不可计,这就带来一个恶果就是全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应用基础研究的不足,以及和技术推广的脱节都影响产业发展的前景,这种现状和“猪粮安天下”的提法是不相符的。没有研究的投入,所谓标准化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吕火明 (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农业经济专家):虽然养殖行业现在处于寒冬时期,但从长远发展眼光来看,养殖业永远都是朝阳性行业。全国每2.6个人一年就会消化掉一头猪,年产值在六千亿左右,拉动国民生产总值近两个百分点,所以越来越多资本和技术进入这个行业也就不难理解。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中,想要发展壮大,肯定只能不断提升产业水平,优胜劣汰,全行业的规模化程度才能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