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互联网思维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可以说让传统企业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本来好好做生意好多年了,而且也赚钱了,突然有一天,整个社会都在谈论互联网思维,并且告诉你如果你不学习互联网思维,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你说这能不让人焦虑吗。那么互联网思维真的那么神奇吗?其实,这个突然起来的学派(暂且叫它学派),有点像2000年左右的成功学,开始想着通过某种快捷的方式,让自己或者企业马上成功,当然,如今的互联网思维相比当年打鸡血的成功学,在科学性、可操作性上更强,然而,如果我们不客观的认识,也会沦落为加强版的“成功学”,所以本期我们谈一谈我们养猪业如何理解和运用互联网思维这个话题。
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其实最早是李彦宏提出,应该是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后来因雷军的小米手机的成功,并且通过媒体的报道而广为人知,但这时候互联网思维还没有真正成为风气,在雷军的小米之后,又出现了,通过互联网思维卖成人情趣用品的马佳佳和通过互联网思维卖煎饼果子的黄太吉,以及通过互联网思维卖坚果的三只松鼠的成功案例而发酵成型。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话上网一搜,满电脑满屏都是,所以就不介绍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了。不过互联网思维真的那么神奇吗?或许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互联网思维更好理解。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或许能让我们更加的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
当我们还没有走出丛林,开始学会使用工具的时候,人类就具备了第一种思维--丛林思维。丛林思维的核心在于人的协作能力,如果没有协作能力,那么人类在丛林中肯定干不过狮子。
后来,人类逐渐形成了社会化群体,进入了封建社会,其实也是农业社会,人类开始通过改造土地和对大自然的研究,不断围绕土地价值的挖掘而培养了人类比丛林思维更高级的农耕思维。所以,农耕思维的核心在于如何使用工具,挖掘土地的价值,在这个时代,一切关注点均在土地上和生产工具上,并且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了5000多年,严格意义上,一直到1978年对外开放,就算到现在的农村,这样的思考方式仍然存在。
随着1978年对外开放后,中国开始走市场化道路,诸多企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此时,时代快速的把中国人带进了市场化的时代,而我们的思考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告别农耕思维,培养起了工业思维。工业思维的核心是标准化和利润最大化,也就是出发点是从企业开始。但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则从用户出发,所以,互联网思维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时代思维,你必须习惯这个思维方式,才能让企业或者品牌更靠近时代,它是一个时代发展的产物。
我平时也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些关于互联网思维养猪的文章,先不论文章写得如何,但就互联网思维和养猪这个之前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突然要联系在一起思考的这个事情值得我们推敲和分析。互联网思维到底能不能提升养猪产业的价值,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或者变革,或者怎么用互联网思维,我想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那么,我们就按照互联网思维的几个关键词来谈一下这几个问题,互联网思维的三个核心关键词,第一用户至上,第二粉丝经济,第三,大数据分析,其他的比如极致、平台、迭代思维就先不谈了,因为这些词是属于纯互联网公司的。
首先,我们看看用户至上。换句话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其实这个也不神秘,因为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客户是上帝”的道理,并且到现在一些企业的内部的宣传墙报上还有这几个字,那这两者有没有区别呢?其实是有区别的,我们之前说“客户是上帝”,更多从服务层面和企业理念愿景的角度提出来的,而且说的很清楚:只有客户才是上帝,那么非客户就不在这个范围?然而,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的关键词是“用户”,也就是说,不管你给不给我钱,只要使用了我的产品,就是我的用户,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使用你产品的一部分人是不需要付钱给你的,这是第一;第二,用户至上是在挖掘客户需求,但客户至上是满足需求,这两个区别很大,我们知道,在物质匮乏时代培养起来的消费者习惯和物质充盈时代培养起来的也不一样,比如,以前我们对产品的购买参考标准,一般看是不是国营的,二是看是不是国外产品,第三这个企业有没有获得一些国家的相关认证,所以就我们养猪业而言也是如此,在宣传的时候,更多的时候要突出这些,因为客户需要通过这个判断你的产品。但是在互联网思维里面就不一样,他们是挖掘需求,他们不需要在通过各种背景,各种证书以及和政府的关系给用户传递信任,而是通过科技挖掘用户的潜在的需求,举个例子,就以三只松鼠为例,你在商场买到的坚果就是坚果,但你通过互联网买到的三只松鼠的坚果,会让你很惊讶,你都没有想到的服务他们都想到了,比如坚果难打开,他们配了工具,比如吃了坚果后的果壳没地方放,他们准备了专用放坚果的袋子等细节的客户需求的挖掘,对于正宗的互联网公司更是如此,他们会把你想不到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聚合的数据分析一个群体的行为,基于大数据分析开发一个产品。所以客户是上帝和用户至上听起来一样,本质上也差不多,但理解的角度完全不一样。
那么养猪业如何使用互联网思维呢?按照前面的原则或者标准,如果用互联网思维养猪的话,就是要遵循用户至上,那么养猪人的用户是谁呢?就是猪,就需要以猪为中心,猪至上,其实这个理念或者认识也不是太新,记得好早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个猪老板,曾经就提到过这样一个观点,猪就是他的孩子,猪就是他的衣食父母,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这些猪,这些猪才能成为你的衣食父母,现在想想,这就是典型的以猪为中心,猪至上的理念和认识。但关键是怎么才能以猪为中心?如果按照互联网思维的标准的话,就是需要你挖掘猪的潜在需求,比如营养标准,饲养环境,以及育种水平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但回过头来看,养猪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产业化后,好像这些都很成熟,特别是一些欧美百年的产业化养猪历史所沉淀下的经验和知识更是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说按照互联网思维挖掘用户需求,用户至上的要求的化,按照现在的思考认识角度已经满足了,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呢,如果真正从猪的角度去看到这个问题的话,或许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真能以猪为中心的话,挖掘猪的需求,那就得福利养猪,比如不要使用限位栏,不剪牙,不剪尾,不去势,合理密度的散养等,这种田园状态的养殖才是猪应该真正需求的,但是这样的养殖方式,现在远远达不到,所以用户至上的互联网思维要用在养猪的生产环节还是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不过,如果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这个角度思考互联网思维养猪的话,或许可以有所期待。大数据,其实不是一个新词,在大数据出现之前,其实我们已经在使用大数据,但这个阶段的大数据更多的处于数据统计状态,而没有进入分析的阶段,大数据和之前最大的不同是,大数据是基于一个可以让更多用户自发使用的数据模型自发形成的数据,比如我们都在使用QQ,或者微博,微信,那么微博,微信或者QQ就是一个数据模型,那么我们在使用这些数据模型的时候,我们的行为或者思考就被数据化了,但数据统计则不是自发的,而是人为的统计和填充数据,是基于数据而建立模型,而大数据是基于模型而分析数据。那么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看一下大数据对于养猪的影响,未来规模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朗了,年出栏上万头的猪场也会逐渐的增多,而这个猪群的规模是可以使用大数据的,然而,按照互联网思维的大数据分析的标准开发一个自发使用的数据模型有难度,因为猪不会使用鼠标,那么没有数据模型,就没有数据库的积累,没有积累就无法进入分析状态,不过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成熟或许可实现,因为猪的饮食习惯和活动行为习惯以及繁殖数据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但是现在物联网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在物流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一些,在农业的运用还在探索阶段,所以,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数据模型的建立有难度,就算人为输入数据这种传统的数据统计的方式对于养猪业而言,仍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大数据分析对于养猪业而言还是有一段路要走。
第三个互联网思维关键词是,粉丝经济。粉丝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产生的词,其实粉丝现象也不是新的现象,比如我们信奉佛教,基督教,我们相信当年毛泽东,我们全中国人民都是毛泽东的拥趸,这都是粉丝现象,现在和以前不同的是,建立粉丝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以爱好和共同的志趣拥有粉丝,而之前的时候更多的为传道的方式。那么如何我们使用互联网思维的粉丝经济提升养猪产业的能力,你如何让购买你种猪,或者仔猪甚至商品猪的人成为你的猪场的粉丝呢?这个更有难度,因为猪是一个生产资料的产品,而小米,三只松鼠这样的是生活资料,一般这些生活资料是自己使用,但是谁买了猪自己使用呢,它属于大宗交易品,另外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自发情感共同认知的打造,你可以对苹果手机,小米手机产生情感认同,但你对猪会产生吗?这个也有难度,所以粉丝经济在这里也不是很好实现。
不过,粉丝经济在产业链延伸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就是你打造粉丝群体不是购买你猪的人,而是吃你猪肉的那些消费者,比如老大爷,老大妈,这些去菜市场卖猪肉的群体,壹号土猪就是这么干的,因为消费者多数情况下关心的是猪肉的健康,口味和品质,因技术门槛问题他们也不了解养猪的生产环节,他们也不需要了解,所以一旦产业链化运作,粉丝经济的粉丝就是消费者,这个是可以实现的,但对于目前的多数猪场来说,还实现不了产业链,所以单纯在养猪的生产环节使用互联网思维的粉丝经济还是有难度。
但是,事情无绝对,只要具有创新一切皆有可能,并且在5月16日青岛农业产业链价值投资论坛上还会有专家详细解读互联网思维对于农业的方法论的问题,敬请期待!
文/战伟(爱猪网CEO 农牧新营销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