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可达85%以上,对养鸡业危害严重。
一、发病特点及流行病学
本病不分品种、年龄和性别,病毒可感染鸡、火鸡、珍珠鸡、山鸡、鹌鹑、鸽子等多种家禽,其中鸡最易感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新城疫的病鸡(鸭、鹅等水禽及麻雀、乌鸦等飞禽也可散布病毒),病鸡与健康鸡接触,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病鸡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病毒污染了饲料、饮水、地面、用具,经消化道感染,带病毒的灰尘、飞沫进入呼吸道,经呼吸道感染。也有的通过眼结膜、创伤和交配传染,但最大的潜在散播者是人和污染的器具。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使鸡群80%以上的鸡只感染发病,90%以上的病鸡死亡和淘汰。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生,但30~50日龄的鸡群多发。此外,买卖、运输、乱扔乱宰病死鸡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
典型新城疫的潜伏期一般为2~7天,强毒力株在3天内即可引起症状,弱毒力株的潜伏期可能延长至2周以上。最急性病例病情发展很快,往往头天晚上不见异常,次晨已经死亡。急性型病程为2~6天,死亡率达90%以上,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4℃,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羽毛松乱,眼半闭或全闭似昏睡样,冠和肉髯暗红色或黑紫色,嗉囊内充满液体及气体,口腔和鼻内分泌物增多,常有大量粘液由口流出,病鸡常为了排除粘液而时时摇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喉部常发出咯咯声。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血液,味恶臭。发病2~3天后可见有较多鸡只死亡,死亡呈直线上升,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大约10天左右鸡只死亡缓慢下降,没有在短期内死亡的鸡常发生神经症状,包括翅、腿麻痹,站立不稳,将头歪向一侧而嘴向上等。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病情较缓,病鸡咳嗽、喘息和减食,严重影响产蛋,大多没有腹泻和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鸡常出现歪颈仰视等神经症状,也有的在受惊或抢食时突然倒地,抽搐,数分钟后恢复正常,死亡率为5%~50%。
在免疫鸡群中,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群体免疫力不均衡而发生非典型性新城疫。育雏和育成阶段发生时,首先表现的是呼吸症状,夜间可见鸡群有明显的呼吸音,有的鸡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喘气,病鸡伴以神经症状出现时,食欲减退或拒食的鸡只增多,病鸡下痢,发病后2~3天,鸡只死亡增加并与日剧增,大约在1周后死亡鸡数量开始下降。成年产蛋鸡发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少数鸡只表现为神经症状,产蛋量明显下降,鸽蛋、软壳蛋增多,并有少量鸡只死亡。
各种年龄的火鸡也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较轻且死亡率不高。鹌鹑感染新城疫病毒后,可能因生殖系统,特别是卵巢受到侵害而导致明显的产蛋率下降,也有少数病鹌鹑呈现肢腿麻痹乃至瘫痪等神经症状,但死亡率一般不高。
三、病理变化
1.典型性新城疫的病理变化为腺胃乳头突起尖端或黏膜上有小出血点,有的形成溃疡,腺胃与肌胃或食道与腺胃交界处最为明显。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嗉囊内充满酸臭的液体和气体;肌胃角质膜下常有出血点,肠道表面可见肠道多处呈枣核状的紫红色变化,若将此处肠道剪开,可在肠黏膜表面见到呈枣核状、略突出于肠黏膜表面的紫色的出血、坏死,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坏死、溃疡;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且较明显。成年鸡除上述变化外,可见卵巢充血、出血。
2.非典型性新城疫致死鸡的剖检变化不典型,腺胃与食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偶见出血,腺胃乳头出血也很少见到,肠道的变化也不及典型性新城疫特征明显,但可见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直肠和泄殖腔黏膜的出血。
四、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对典型性新城疫作出初步诊断,但对非典型性新城疫的诊断及该病的确诊需借助于病毒的分离鉴定、血清学方法、直接病毒抗原检测等实验室手段。
五、防制措施
1.早期防制
在发病早期,使用抗血清、卵黄抗体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减轻症状,降低死亡。按鸡每千克体重,肌肉或皮下注射2~3毫升。鸡群一旦发生新城疫,早期可用3~4倍量新城疫IV系疫苗紧急饮水免疫,同时用免疫增强剂饮水,连用3~4天,效果较好。
2.发生新城疫后的扑灭措施
鸡群发生新城疫后,要采取紧急防制措施,防止扩大传染。主要措施有:将死鸡火烧或深埋于地下1米处,病鸡与健康鸡群隔开,健康鸡接种Ⅰ系苗等进行紧急预防,封锁发病鸡场,进行彻底严格消毒,在疫病流行过后观察1个月再无新病例出现,且进行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后才可解除封锁。
3.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应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鸡场综合防制措施,从而保障鸡只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疫病传播机会,防止各种疫病的发生。同时要定期用消毒剂、百毒杀、二氯异氰尿酸钠等消毒,以杀灭新城疫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