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养猪业者大多知道“猪周期”,就是猪价起伏的周期,以往大多是“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走完这个周期,大概需要三年时间。可是,近年来,猪周期发作越来越频繁,仅2013年就几起几伏。
猪周期越来越短,表面上看,是受供求关系、疫情等方面的影响,实际上,笔者认为,它是行业剧烈变革的集中体现。事实上,养猪业正在经历着以下变化:
一是资本的介入
这两年,养猪业成为资本投资的热门项目。除了中粮、武钢,包括IT界的联想、网易,以及投资大鳄复星集团、高盛等均涉足养猪业。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就认为,养猪是传统行业最后的金矿。正是基于这种判断,以逐利为天性的资本蜂拥而入。
二是人才的流入
资本的大规模介入,必然产生“吸管效应”,集聚人才和资源,而人才的流入,对改变这个传统行业的面貌将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几年前,“大学生养猪”“硕士猪倌”等常会被用作吸人眼球的新闻标题,而如今,博士、教授养猪也已稀松平常。养猪场里成群结队的大学生员工,已经昭示,这个行业从业人员没文化的状况已经改变。当然,由于观念、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从业者的队伍还不太稳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信这支队伍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稳定。
三是规模化与散养化的博弈
资本的介入,还极大地改变了这个行业的生态环境。在长达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时代,农村中家家户户都养猪,即使发展到今天,散养户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中国的生猪需求量大概每年6亿多头,其中40%为“散户养殖”。但随着资本的不断介入,养猪业规模化大大加速。毫无疑问,规模化具有技术含量高、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等优点,在它的冲击下,一些养猪散户被迫转行。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推进,散户肯定会越来越少。
资本、人才的不断涌入,又加剧了竞争,从而在养猪业的各个环节产生连锁反应。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的进步、营销方式的不断翻新……可谓日新月异。变革的过程就是各方的博弈与行业的洗牌,遵守的是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变革的结果,可能出现以下局面:
一、技术为王
要想在养猪业的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只有提高管理技术与养殖技术,才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而随着资本与人才的大规模流入,技术为王更将成为必然。
二、市场至上
养猪业不仅面临内部的竞争,还面临着其他养殖业的竞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肉食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以往作为主要肉食产品的猪肉,正面临着牛肉与羊肉等其他肉食品的竞争(春节期间,猪肉价格下跌,而牛肉、羊肉价格却不断走高,即是一例)。同样,在普通猪肉价格一路下滑的同时,土猪肉、生态猪肉价格却十分坚挺。这说明,过去那种只要养好猪就不愁卖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仅要重视调整产品结构,还必须采取多种多样的营销方式。一句话,既要养好猪,又要掌握、利用市场规律,惟有如此,才能在这个行业里生存与发展。
三、两极共存
合肥德林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吴义师认为,与目前大型超市与小型便利店共存相似,未来可能是大型养猪场与小型养猪场共存。规模化企业的优势自不必说,养殖散户也有自己的长处,可以采取灵活、个性化的生产与服务。再者说,存在了几千年的养殖散户肯定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会轻易就被“消灭光”的。倒是那些不大不小的养猪场将越来越难以生存。
四、周期淡化
规模化带来的必然是薄利多销。规模化可以熨平价格周期,这已是行业共识。价格起伏将越来越小,巨亏、暴利的情形将极少发生,大多情况下整个行业会维持微利状态。
猪周期的变化,折射了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清了大方向,我们自然就能拨开当下猪价的迷雾,作出理性而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