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猪粮比的红色预警和即将到来的猪肉收储
“猪粮比价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内,生猪价格与粮食价格之间的比值,我国一般用玉米价格作为参照物。一般情况下,猪粮比价6.5∶1是我国养猪业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价大于6.5∶1,养猪就是赚钱的,低于6.5∶1时,养殖户就要亏损。”生猪分析师施建中告诉记者。
在行业最冷的时候,终于亮起了一点微弱的“星光”。
相关消息透露,2014年第一次储备肉将收储7.5万吨,本周已经完成基本招标,这意味着猪肉收储即将展开。
“通常收储价格比市场价格每公斤高0.2元到0.4元,短期内可能提振猪价,利于屠宰场的加速洗库,利于新产能的拉升,但从既往来看,猪肉价格仍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因此,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对后期行情并不乐观。”施建中对记者说。
“尽管猪价在下跌,但近3周猪崽价格却在连续上涨,这说明仍有养殖户在积极补栏,”省内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的高管对记者说,“能繁母猪的淘汰量决定后期猪价的反弹高度,但现在来看,行业大规模淘汰经产母猪的现象仍旧不多。后期如果出现猪崽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户资金链断裂,大规模淘汰母猪的现象才可能真正出现。”
这时候,再想起这个行业的“好日子”,仿佛还就在眼前。
“到中国养猪吧,利润90%!”这是2010年,美国艾格菲公司致股东们信中的一句话。彼时的情况,与现在大致。
在该年6月,猪肉价格已经连续4个月下跌,猪粮比已经跌到了历史低点,肉价早已“沦落”到绿豆、大蒜之下,即使是在7月份,肉价稍有回升,也抵不过大蒜的直线上扬之势。
小户杀猪,大鳄抄底。
该年6月,中粮集团高调宣布,与天津市政府签署累计投资人民币80亿元的生猪养殖产业协议,天津、江苏东台养猪基地正式竣工,年总出栏生猪数将达到60万头。
几乎是同时,高盛宣布斥资2亿~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的重点地区湖南、福建收购十余家专业养猪场;德意志银行同样正在大规模布局国内的养殖业。
在国内,继2009年丁磊高调宣布“养猪”之后,以“资本整合”著称的复星实业的董事长郭广昌,也往“猪圈”里插了一脚:牵手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注资江西养猪大户——国鸿集团。
生猪价格在2011年年中达到高峰,而“各路神仙养猪”的风潮更在上市公司2012年年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有30%的上市公司在这一年,和“猪”扯上了或多或少的关系。
养殖企业的左冲右突
市场对于狂热的“回报”很快就来临,从2013年春节之后,猪价一直处于下行周期,即使间或由于国家的收储政策有短暂反弹,但下行的大趋势却难以改变。
小的养殖户可以杀猪打工,但对于大企业来说,只有坚持。
近日,“生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公布2013年业绩快报,收入达18.64亿元,同比增长17.78%,实现利润1.11亿元,而在2012年度,雏鹰农牧实现营业总收入15.83亿元,但却实现了3.08亿元的利润,盈利下降了63.95%。
在直线下跌的盈利背后,是雏鹰农牧在“猪周期”里左冲右突的努力与如影随形的质疑。
在2012年强势介入市场终端,并先后在河南省、江苏省、北京和上海四个省市开设实体店、推出“雏牧香”品牌猪肉之后,从2013年11月开始,雏鹰农牧向投资者娓娓讲述起互联网故事,称其O2O模式将在今年1月份左右推出。
2014年2月20日雏鹰农牧披露的投资者调研记录称:雏鹰农牧正在深度调研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的可行性,结合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力图打造适合雏牧香产品的O2O体验式营销。对于做O2O的具体计划,雏鹰农牧并未公告。
“对于养殖企业来说,完全避开猪周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对它有持续增长的要求和压力,因此,最大限度地熨平猪周期,就成了养猪类上市公司的最大课题”。鼎盛投资农业首席分析师王大星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雏鹰上市以来的一系列作为,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丰富产品线,拉长产业链”,“雏鹰本来就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它上市后在‘自养猪’之外,又强力推出了‘生态猪’,这显然是为了丰富产品线,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也加强产品的抗周期性,至于向市场终端拓展,则是为了拉长产业链,我国素有猪价波动大、肉价波动小的特点,雏鹰农牧下大本钱,将产业链延伸到屠宰和销售,应该是出于熨平猪周期考虑”。
但正是由于我国对于“生态猪”并无统一的国家标准,从雏鹰农牧推出“生态猪”的概念以来,质疑就如影随形。
从“喂青料还是喂饲料”到“放养还是圈养”、“打不打疫苗”、“产能是否空置”、“是不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媒体几乎是拿着放大镜聚焦这一“养猪大户”。而一路走低的股价,更是让雏鹰这头曾经被分析师誉为“有理想的猪”,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混战“猪肉市场”
而在整个肉类企业的生产链条上,“杀猪的”与“养猪的”犹如处于跷跷板的两端,当“养殖”处于峰谷,“屠宰”的利润就位于峰顶。
2月25日,“杀猪的”双汇发展公布了一份漂亮的财报: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9.50亿元,同比增长13.2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58亿元,同比增长33.72%。该公司更是随着年报派发了一个超大“红包”:拟以总股本220058万股为基数,每10股派14.5元(含税)。在财报里,双汇发展将公司利润增长大幅超越于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产品结构的调整、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使得公司单位产品盈利能力提高”。
对于“杀猪的”来说,在猪价波谷锁定“原料成本”,几乎就等同于“锁定利润”,因此,“淡储旺销”一直是这个行业的明规则。双汇发展在公布2014年年报同时发布了SDF的关联交易,其中,有33亿元的进口采购。虽然公司预期这33亿的进口采购大多为骨类及副产品的采购,但“我们认为不排除在进口肉价格有优势的情况下加大对进口肉的采购,公司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将更具优势”,东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焦凯说。
2013年10月,记者随史密斯菲尔德CEO拉瑞?波普一行参观双汇,在产品展览室里,拉瑞拿着一个猪肚问双汇的高管,“这个一吨是多少钱?”“4万元”“what?!”拉瑞尖叫了!“4万元,到春节那两个月,4.5万!”“what?!”拉瑞再次尖叫。
我对他充满同情,由于美国人不吃内脏,在拉瑞的流水线上,猪肚是被绞碎直接抛弃的,而史密斯的猪肉价钱,远远比不上猪肚。
但随之而来的“33亿元”的采购大单或者能稍微平复一下拉瑞受伤的心灵,而随着“洋猪肉”的加速来袭,2014年,中国的猪肉市场,注定是一个概念混战的“江湖”。
在终端市场上,“散养猪”、“自养猪”、“农家土猪”、“生态猪”打得热热闹闹,在线上,美国肉类协会推出的“星条猪”已经强势登陆,而对于京沪深的高端消费者来说,日常食用“荷美尔”的猪肉,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大洋彼岸,刚被双汇收购的“史密斯”,先期的冻肉已经在春节登陆中国的部分城市,大部队的“冰鲜肉”更是整装待发。
“美国的猪肉价格大约是中国的60%,当然,它的饲料、防疫、土地成本都比中国低,出口到中国的话,即使加上物流成本,价格也极具优势”,施建中对记者说,“再一个美国猪肉消费的增长已经接近饱和,它有相当强的向外扩张市场的愿望,如果史密斯菲尔德能通过双汇打开中国这条大通道,长期来看,肯定有泰森等其他美国企业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