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2013 年的中国畜禽业经历了发展的阵痛,也见证了畜禽养殖的系统性风险正在集中显现。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推进,未来的畜禽养殖将进一步受制于环境保护、用地紧张、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压力。
当前,摆在中国畜禽业面前的发展难题是,一方面,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远未到达成熟阶段,却已踏入了“产能过剩”的陷阱;另一方面,“粮食安全”国家战略和城镇化的趋势化演进,客观上还将进一步刺激产能,需要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肉制品。
如何规避当前的“产能过剩”陷阱,同时又能为将来畜禽业的长足发展储备足够的跳跃力?向海外拓展,不啻为一个两全其美的现实选择。
突破用地紧张的发展桎梏
经历30 年的发展,中国畜禽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很多地方,畜禽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总体而言,畜牧业生产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大步迈进。但事实也已证明,在人口庞大的中国,用地紧张已经成为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紧箍咒。
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中国粮食产量虽然一直在增长,但同时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人畜争粮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而且中国的土地资源也越来越紧缺,可用于养殖的土地正在逐年减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国土面积及其人口数量看,从人烟辐辏的中国转向那些人口密度大大低于中国的其他各国,或许可以发现“蓝海”。中国畜禽业是否可以像其他行业那样,积极地“走出去”,利用世界其他各地的广袤土地,并有效满足当地市场呢?
海外拓展有新天地
2013 年中国猪业的轰动性事件是双汇国际收购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这个壮举不仅将中国猪业的国际化发展推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展示了资金优势转化为品牌、技术和管理提升的一个现实路径,还有一个非凡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借力海外的生产,客观上多多少少缓解了中国畜牧业人多地少、人畜争地的压力,以及环保方面的压力。另外,相比中国,美国人口密度大大降低,其畜牧养殖密度也大大降低。而养殖密度的降低,可以减少畜禽罹患疫病的风险,也有助于食品安全的控制。
双汇国际并非独树一帜的个例。事实上,中国畜牧企业“走出去”有其必然性的逻辑存在。首先,用地制约将是中国畜牧业未来发展的长期难题,而世界上仍有许多中国友邦拥有大量富余的土地,甚至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土地还在抛荒状态,并欢迎中国去垦殖和投资当地场。例如,许多非洲国家可谓地广人稀,畜禽养殖的科技含量还较低,市场开发的潜力巨大。还有与中国睦邻友好的一些东南亚、中亚国家,也有优惠的土地开放政策。其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也是缓解当前国内“产能过剩”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急需消费结构的升级,对肉制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如果中国畜禽企业适时进驻当地市场,就可以达成双赢局面。最后,如果在海外市场布局农牧耦合模式,将种植业与畜禽养殖有效结合,也将加固中国的“粮食安全”堤坝。
政策东风
“走出去”一直是中国政府所鼓励的,因为“对外投资可助中国经济整体升级”。根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 亿美元,同比增长16.8%,这是中国在2012 年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后的历史新高。
不过,在这些对外投资中,中国畜禽业的比重还非常小,未来发展潜力很大。开辟海外农场不仅可以将中国富余的外汇储备利用起来,而且对于发展中的友邦国家来说,也有助于其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就业,这都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国际级友好关系。
国内有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行动。2007 年,陕西省农垦局获得喀麦隆5000 公顷使用期为90 年的土地,总投资6250 万美元开展水稻种植、木薯加工、鸵鸟养殖等项目。湖北省农垦局则租用莫桑比克加扎省赛赛市郊的1000 公顷土地,与中谷非洲有限公司联合推广水稻、棉花、大豆、蔬菜种植等。2013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乌克兰农业公司KSG Agro 签署协议,后者将向中国提供10 万公顷农田。根据这份为期50 年的协议,中方可在乌克兰农田上种植作物和养猪。这一投资将使乌克兰成为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农业中心。
除了合作经营土地种粮,中国企业海外农场的畜禽养殖也已经有了不少投资的先例。
2013 年3 月4 日, 眉山宏达农业开发公司在老挝万象市赛塔里县开展生猪养殖项目获省商务厅核准。该项目投资总额200 万美元,注册资本40 万美元,占地20 公顷,存栏生猪7000 余头,年出栏生猪16000 余头。2013 年12 月,浙江天天田园集团控股公司在斐济群岛共和国征下了1860 亩的土地用于养猪。2014 年1 月14 日,在“中国- 意大利经济和贸易新型合作模式论坛”上,北大荒股份公司就与意大利TWB 系统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目标为年养殖600 万头的高端猪养殖加工厂。
国际经验
日本是开拓海外农业最积极的国家之一。日本现在已经和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很多国家的农场签订了农作物的种植协议。日本目前在全球各地拥有1200 万公顷农田,相当于日本国内农田面积的3 倍,据统计,日本60% 以上的粮食依靠海外市场供应。不过日本的海外农业也不是一帆风顺,也走过不少弯路,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世纪日本企业曾在东南亚买地种粮,但由于当地政权更迭,企业受损严重。此后日本企业不再大规模直接买地种粮,而是采取合作方式,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一般是由所在国提供土地,日本提供资本和技术。
像日本最大的肉类企业,全球排名第4 位的日本火腿株氏会社在美国、澳洲、挪威都有自己的养猪场、养鸡场和渔场等,日本人食用的很多猪肉、鸡肉其实是他们自己在国外公司生产的。丹麦养猪业一直很发达,不仅国内养猪业发达,而且这几年在海外也收购了数以百计的农场。在过去4 年里,东欧地区的12 大丹麦养猪场的利润从2009 年的8086 万元增至5.38亿元,增幅高达600%。丹麦农场主迄今为止已经在海外投资266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