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编者按:食品安全是当下中国的焦点,其中猪肉安全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猪肉的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今年初,黄浦江病死猪漂流的阴影还未散去,8月江西“明星企业”兽药非法添加“瘦肉精”案涉及全国21省区市,再次引起轰动。猪肉食品安全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和挑战。
纵观整个生猪产业链,食品安全大多出自源头,即种猪、饲料及养殖环节。养殖企业其实也有苦衷。由于受养殖环境等各种条件所限,养猪企业为了防治各种猪疾病,竞相使用抗生素和各种疫苗,兽药的滥用也颇有被迫为之的意味,似乎谁也抵抗不了滥用药物的冲动。而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一旦风险累积到临界点,一次暴发的危机就足以给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形成恶性循环。
在食品安全标准越来越严格的现实面前,要保证健康、安全的生猪顺利出栏,就必须摒弃那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扎扎实实地做好从猪场规划、建设、饲养到管理的各项环节,实现科学养殖。而在饲养环节中,“养重于防”更应成为业内的共识。“养重于防”的理念倡导营养与保健,它力图改变当前滥用抗生素、狂打疫苗等“防治”方法,通过科学的饲喂方式和猪体保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效能。本期专题将解读生猪养殖中关键的营养需求。
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给中国传统粗放式的养猪业带来了飞跃式的变化。国外先进的养猪理念被照搬到中国,从国外引种、固定的饲料配方,这是规模化养殖企业已经固定成型的模式。可是由于中国地域复杂,养殖环境并未能达到国外先进国家的标准,于是,猪疾病多发,疫病防控不力等问题就出现了。欧美等先进国家,现在已经很少使用抗生素,而中国目前使用的抗生素占全球80%。在丹麦等先进的养猪国家,包括猪瘟在内的很多猪疾病早就消失了。这些国家对疫苗的使用限制也非常严格,关于禁止疫苗使用的法规也非常具体精细。而在中国,养猪成本相对来说大得多,数量庞大的中小养殖企业难以承受病死猪这样的损失,于是从预防疾病的角度出发,从种猪到仔猪、育肥猪,采用各种防治措施,形成了抗生素、疫苗、兽药各种滥用的局面,导致出栏猪的药残量严重超标,猪肉含瘦肉精等现象。对此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2012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就是旨在杜绝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法律法规的约束,通常是一种事后惩处机制,它始终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企业自身转变观念,越来越意识到猪场卫生的重要性,并在养殖前端的每个环节都给予猪科学的营养饲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猪肉安全才有可能得到保障。同时,养殖企业还能节省下一笔不菲的药物成本。
什么是“养重于防”?很多人认为,"养重于防"就是喂高档饲料,多补充蛋白质、能量等常规营养。其实,“养重于防”不是简单地给猪提高营养水平。在生产中,猪的营养需求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如转化营养、免疫营养、生殖营养、生态营养及水营养。只有满足了猪群的非物质养生和物质养生条件,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养重于防,防重于治”。
转化营养是基础
转化营养指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三大类营养物质,它们是构成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猪饲料的主要成分。猪采食饲料后主要依靠这三大营养物质转化为肉和奶,故称为转化营养。它们是猪体所需的基础营养。
饲料工业是中国畜牧业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个产业,基本已经实现了和国际接轨。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饲料工业不断深入发展。
猪的饲料配比大有学问,它的目标是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提高猪肉的转化率。在饲料的营养需求上,不仅育肥猪有几种固定饲料的配方选择,特别地,对种猪、妊娠母猪、仔猪还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母猪配种前后的饲料营养高需求可以提高胚胎的成活率,如何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断奶仔猪的成活率等。
关于如何通过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来提高猪的转化营养,已经有很全面的分门别类研究。这里不再对种猪、仔猪、育肥猪分别做细致的阐述,只提养殖者都很关心的几个环节。
1. 饲料配方的营养标准是不是一成不变?很多养殖者发现同样一种饲料,在实际喂养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等原因差别很大。确实如此,中国各地的饲养环境、条件、动物的品种、生产水平的差异,决定了营养标准也只能是相对合理,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品种(基因型)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 ;不同生产阶段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营养水平;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营养水平。
2. 饲料原料的质量是不是统一?饲料营养的转化优劣,不仅在于饲料的配方设计上,还由饲料原料的质量所决定。例如,同是玉米,产地、品种、等级的不同,它们中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的含量也千差万别。要选用效价高、稳定性好、剂型符合饲料生产要求的产品使用,因此,配方设汁时一定要注意原料的养分含量的取值,尽量让原料的营养含量取值相对合理或接近。
总之,饲料在养猪的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获得最基础营养的重要来源。要养一头健康的猪,必须有一个精密、有效的饲料规划。为了合理利用饲料,提高饲养效果,必须知道饲料营养的成分和功用、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及其饲用价值。
免疫营养是猪体保健的根本
免疫系统是维护动物机体内新陈代谢平衡,抵御病原侵害的重要防御系统。何谓免疫营养?某些营养物质不仅能防止营养缺乏,而且能以特定的方式刺激免疫细胞,维持正常适度的免疫功能,调控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有害或过度的炎症反应,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等。免疫营养学所定义的“免疫营养”,包括植物营养素、多糖体、抗氧化剂等。
随着现代规模养猪面临的疾病挑战(包括免疫抑制病和营养代谢疾病等)形势越来越严峻,全球对猪免疫营养的需求,尤其是对维持免疫力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营养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多。这里只举几个免疫营养的元素。
氨基酸是一个重要的免疫营养,它对猪的免疫力非常重要,是合成抗体、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和急性应答蛋白的基本营养物质。目前人们更关注猪肠道功能性氨基酸的研究,尤其是苏氨酸、谷氨酰胺和精氨酸。
维生素的需求也十分重要。近年来,维生素行业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维生素是维持猪只健康、正常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最小需要量的维生素日粮水平只能预防临床缺乏症的出现,不能满足动物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性能和维持最佳免疫状态的需求。在生产实践中,添加维生素对提高生产性能、改善机体免疫力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
此外,微量元素对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发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铁、锌、硒等元素。
生态营养日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体内正常微生物群是生物体整体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猪体内的微生态系统、猪体、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微生态系统不是“异己”,而是“自己”。近年来,关于猪的微生态营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后抗生素时代,改善猪肠道系统的益生元及乳酸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十分受青睐。
其实,微生态营养也是免疫营养的进一步营养学成果。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不断的研究显示:肠内营养,尤其是生态免疫营养,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较肠外营养有显著优越性,对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事实上,给猪体微生态系统输入的营养物质,不是被体系中宿主吸收,而是被体系中正常微生物群吸收和利用,既维持了微生物的生长,也保护了宿主的健康。益生元就是生态营养中重要的营养物质。
另外,寡糖类如甘露寡糖、异麦芽寡糖等,也都具有益生元特性,它们既不为畜禽自身吸收利用,也不为肠道内的有害菌所利用,而只是特异性地为有益菌提供营养基质,从而促进宿主健康。初步的研究表明,在肠内营养配方中,除了增加上述营养素,增加乳酸杆菌、双岐菌,其对结肠粘膜有很强的粘附性,可以改变肠道菌群,减少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细菌易位。而非淀粉多糖等某些碳水化合物也可被厌氧菌酵解,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短链脂肪酸是结肠粘膜的特异性能量物质,对小肠和结肠粘膜均有营养作用,可促进粘膜膜细胞增殖,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的易位。
不可忽视的水营养
水作为营养物质应该倍受重视。猪获得水有四个来源:饮用水、饲料中的水、代谢水和治疗用水。饮用水是猪获得水的重要途径,饮用水的供给及其质量会直接影响猪的生产结果。母猪饮水不足,在生产中可以导致严重后果,如散热困难、便秘、奶水不足。
在实际养猪过程中,相比其他养分,水的来源充足,养殖户经常会忽略对水的要求。其实,缺水比其他养分不足对猪的影响和危害更大。这是因为:水是动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体内各种养分的吸收、转运代谢及废物的排出,都必须先溶于水后才能进行;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体内各种生化反应必须有水的参与;水的比热大,导热性好,蒸发热高,可以很好地调节体温;动物体内关节囊内、体腔内及各种器官间的组织液中的水,可减少关节和器官间的磨擦力,起到润滑作用。
了解了水营养的重要性后,生猪养殖者只需做好一点,就是严格注意水的质量,包括猪的饮水、饲料水及体内代谢水。饮水是最主要的来源,一般占所需水量的85%~95%。饲料水因饲料不同差异极大。体内养分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占总需要量的5%~10%,是严重缺水情况下的重要水源。气温升高、猪只长大及饲料中粗纤维素、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增加时,需水量增大。猪的需水量通常是干物质采食量的2~4倍。水的清洁卫生也很重要。细菌、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都应控制在规定的适宜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