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一方面死亡率、淘汰率增加,另一方面导致免疫抑制,使多种有效疫苗对鸡的免疫应答下降,造成免疫失败,使鸡对病原易感性增加,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病流行季节性明显,每年5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传染性法氏囊炎病(IB天)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到麦收时节,达到发病高峰。
本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内的小鸡,特别是7~40日龄的鸡更容易传染该病。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的广泛应用,鸡群对该病的抵抗力增强以及病毒毒力减弱和抗原的变异,传染性法氏囊炎逐渐向温和型、非典型转变。
发病特征
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病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全群突然发病,精神高度沉郁、缩头、乍毛、排石灰水样稀便,食欲废绝,鸡爪脱水干瘪。剖检呈现明显的四大病理变化特征:①法氏囊高度肿大,外观浆膜下有黄色胶冻样物或严重出血呈紫葡萄状,剖开法氏囊腔内有粘液或有黄白色干酪状物,囊壁皱褶出血;②胸肌、腿肌有明显的斑点状出血;③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斑、出血带;④肾脏肿大淤血或有尿酸盐沉积,呈花斑肾。发病3日内大量死亡,呈尖峰式死亡曲线,3天后死亡迅速减少,病鸡很快康复,由于本病发病急,康复快,因此又称为“三日病”。
温和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的发病特征。流行特点:多在一个小范围或一定区域内流行,发病缓和,在鸡群中流行较缓慢。临床表现:刚开始鸡群中仅个别鸡发病,精神不振、缩头、闭眼、乍毛,受到惊扰后可打起精神混入鸡群中不易被发现。病鸡逐渐耐过自愈康复,但有更多的鸡陆续被感染发病,鸡群中病鸡逐渐增多,全群采食量下降。如不采取治疗措施,本病可在鸡群中缓慢流行10天以上时间。部分毒力稍强的毒株感染时,突然有部分鸡发病,全群采食量下降,(也有的养殖户反映在发病前1~2天,鸡群有食欲旺盛、采食量异常增多的现象,随后开始发病)。病鸡闭眼、呆立、缩颈、乍毛、不食、拉灰白色或石灰水样稀便,胫爪脱水干瘪。剖检变化:温和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的病死鸡,也具有典型传染性法氏囊炎病的四大特征性病理变化,但病变程度较轻,且在一只鸡上不一定完全显现。剖检可见法氏囊轻微肿大或萎缩,囊腔内有粘液或干酪样物质,囊内粘膜皱褶充血发红或有小点状出血;胸肌、腿肌上的出血病变多数不明显;腺胃和肾脏的病变一般较轻。对于温和型传染性法氏囊炎,可以通过多剖检病死鸡,收集汇总病变信息进行确诊。
防制措施
加强疫苗免疫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常规免疫接种程序:12~14日龄首免,二倍量疫苗滴口或饮水;28日龄(法氏囊病发高期提至21日龄)二免,2~3倍量饮水。
合理选择疫苗。首次免疫选择中等毒力法氏囊疫苗,法氏囊中等毒株的疫苗对雏鸡的法氏囊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是只有中毒株的法氏囊疫苗,才能突破雏鸡高母源抗体的保护,使雏鸡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如不做雏鸡法氏囊炎母源抗体监测,首免先最好选用中等毒株疫苗如果选择法氏囊炎三价苗进行免疫,可起到比单价苗略好的保护效果。二免选择中等毒力偏强的法氏囊疫苗免疫为了提高免疫效果,减轻接种疫苗后疫苗空档期对鸡群的威胁,可在免疫后饮用黄芪多糖或者在法氏囊疫苗免疫同时配合信必妥(转移因子口服液)使用。
加强环境消毒,选择优良的消毒剂,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
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提高舍温1~2℃,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注射卵黄抗体、抗病毒、通肾,防止继发感染。
法氏囊炎发病后应尽早注射卵黄抗体,一般注射后当天即可控制住死亡。要使用质量有保证的正规卵黄抗体,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粗制卵黄抗体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通过污染的卵黄抗体或针头在鸡群中相互传播疾病。用卵黄抗体治疗时,有时会遇到以下问题:①部分鸡群在注射卵黄抗体后,1~3天内病情仍持续发展,需第2次注射抗体才能控制住病情。可能与法氏囊炎病毒的毒力较强或卵黄抗体的效价较低有关;②由于注射卵黄抗体为被动免疫,抗体在体内逐渐衰减,仅能维持10~15天的时间,部分鸡群在第一次在注射抗体治愈两周后,又再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所以在法氏囊发病后要加强环境消毒;③部分鸡群发病时病情较轻,但注射卵黄抗体后反而病情加重,伤死亡较重,可能与并发新城疫或大肠杆菌病有关。
并发其它疾病时的治疗总结如下:并发新城疫不宜注射卵黄抗体,以免引起新城疫在鸡群中的广泛传播,造成鸡群的更大伤亡。用大剂量的抗病毒药物(可联合应用干扰素、转移因子)控制住病情后,再用新城疫苗免疫接种。并发大肠杆菌,治疗方案中慎重选用抗体治疗,如确需注射抗体治疗,要勤换针头,减少传播机率,同时选用对大肠杆菌病高效的药物(对肾脏的副作用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