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某大型鸡肉供应商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肉鸡,45天即可让肉鸡出栏。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很多人将“速成鸡”与“药物催熟”、“不安全”画上等号;而在食品领域专家看来,“速成鸡”却代表着“科学育种”和养殖技术的进步。相比“速成鸡”,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所致的“抗生鸡”更应引起关注。 “速成”已成业内“常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5天养出2.5公斤重的鸡属于“正常水准”,最快还有33天的,关键是鸡的品种和养殖技术。
据了解,世界范围内肉鸡生长速度几十年来稳步提高,已成为业内“常规”。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国外畜禽生产新技术》、我国2005年修订的《商品肉鸡生产技术规程》等资料,1935年,肉鸡成长到1.3公斤需要90天;而到1986年,肉鸡仅需45天就可以长到1.8公斤。在我国,肉鸡42天内体重达到2.42公斤也是正常的,此次事件的主角――白羽鸡就被称为“肉禽之王”。
专家介绍,“速成”的秘密在于科学育种、饲料和养殖,与激素催熟没有任何关系。种鸡的选育是少数企业掌握的高科技,正是白羽鸡带来了鸡肉产量的飞跃。现代养殖技术根据鸡在补营养、长骨骼、长肉3个生长阶段喂养不同的饲料,同时,自动控温控湿、全封闭等标准化技术提供了稳定、适宜的环境,确保了鸡快速并精准到天的成长。
而被质疑的“加激素促生长”的做法,在朱毅看来是“偷鸡不成倒折一把米,天下养殖户都不做的”。
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表示,在肉鸡饲料中添加激素费力不讨好。激素成本高、技术复杂,而且添加激素对促进鸡生长并无效果,还会增加肉鸡的患病风险和死亡率。农业部兽医局官员也曾表示,即便使用激素促进了肉鸡的快速生长,高死亡率也会抵消这种收益,任何一个养鸡场都承受不了。
但是,很多人仍然不相信“速成鸡”是安全的。
近日,腾讯网搜集相关科学研究资料,制作了一期专题,证明“消费者仅仅因为经验就认定‘速成鸡’不好,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是最后的读者反馈令人大跌眼镜:阅读后表达观点的近5万人中,认为“速成鸡”安全的只有15%,认为不安全的比例达到85%。
朱毅说,类似情况也是专业人员在做科普时常面临的困境,但这种争论对社会也是有益的。
更应严管“抗生鸡”
虽然此次关于“速成鸡”安全问题的争论无涉抗生素,但争论的焦点最终还是集中到养殖过程中的抗生素滥用,这在我国肉禽食品安全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朱毅表示,在畜禽养殖中,抗生素滥用是可能存在的,而我国对禽肉含有抗生素的检测并不严格,很容易导致抗生素超标禽肉流入市场。
据介绍,给鸡吃抗生素,就像人病了要吃药一样,并非不可接受,但必须符合规范。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我国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畜禽都非常普遍。专家普遍认为,我国可能是世界上畜禽饲养中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各种肉类、奶制品抗生素超标,对人体器官产生危害,还可能有耐药细菌群产生。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慎用抗生素联盟,其成员包括90多个国家,采取严厉的手段限制甚至禁止使用抗生素。而我国在畜禽饲料中限制添加抗生素的规定不是强制性的,而且没有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以促进生长为目的添加抗生素的法规、规定,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抗生素的滥用,很多大型养殖企业都很难承诺不向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像重视监管‘瘦肉精’一样监管‘抗生鸡’。”朱毅说。她曾撰文指出,监管的执行力是关键,标准、法规的最终执行都要落实到基层。朱毅向记者强调,养殖户多用滥用抗生素,这不是“养鸡之道”,但却是全社会抗生素意识的重要体现。“控制抗生素滥用,还要由人到畜全面推进。”
由“速成鸡”到“抗生鸡”,食品领域类似一个话题打开就会引出诸多其他话题的尴尬不在少数。说到底,这还是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