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种禽养殖场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攀升。那么如何提高种禽场的经济效益呢?本人认为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即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既受公鸡、母鸡饲养管理方面的影响,又受种蛋质量、种蛋贮存时间、孵化时温湿度控制等方面的影响。 一、提高种蛋受精率的途径
种蛋受精率的高低是决定家禽繁殖速度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种禽场的信誉和经济效益。在种禽的管理中,应从以下四方面采取措施,确保种蛋受精率的提高。
(一)加强种禽的饲养管理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基础
种禽的饲养管理除采取一般家禽的饲养管理措施外,还应特别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
1、适时科学地选择、培育、建立优良种禽群,且公母比例要适当。
2、加强营养,重视营养平衡,尤其是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的平衡。严防发育过速或迟缓,过肥或过瘦等。
3、加强运动,增强种禽体质。在育成种禽后期最好单笼隔离饲养,防止斗架损伤或其它损伤。
4、种禽不宜强制换羽,以免影响其使用年限和受精率。
(二)优质精液来源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前提
种公禽的精液品质直接影响受精率的高低。种禽群的精液优劣与否是由每只种禽精液的质量决定的。因此,公禽的采精必须适龄进行,且要经过采精训练。配种采精前及其以后应定期、不定期地对精液品质进行评估和鉴定。凡不符合要求的,应将相应种禽剔除后并补充
(三)人工输精质量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技术关键
人工输精员应有丰富的人工输精知识及相关知识,如采精时间、采精频率、精液保存温度、环境、输精的时间、输精部位、间隔时间对受精率的影响等。必须熟练掌握人工输精的技术操作要领(包括采精、精液品质检查、精液保存以及输精)、注意事项并具备实际生产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人工输精的质量,进而提高种蛋受精率。
(四)加强人员管理是提高种蛋受精率的根本
饲养管理人员和人工输精技术人员,应增强责任心,不断学习,提高饲养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技术操作要严格按要求进行,且规范熟练。每群种禽的饲养管理人员和授精员应相对固定,并有严明的奖罚制度,以实现种蛋受精率的稳定提高。
二、提高种蛋孵化率的途径
保持种蛋的孵化潜力是非常重要的, 它受种鸡饲养管理、种蛋处理和孵化管理等很多方面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 受精率与孵化率之间的平均差额为10%左右,青年母鸡可能仅5%~6%,而管理不当,体重肥胖或老龄鸡的差额则高达16%~18%。即使在种蛋从产下到孵化室这段时间里, 由于对种蛋处理的失误, 也可使许多种蛋丧失其孵出健康小鸡的能力。在养鸡业中,提高种蛋孵化率,降低雏鸡成本,具有极其现实的经济意义。
雏禽孵化在现代化养禽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欲获得健康合格的雏禽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强对种禽、种蛋和孵化环节的管理。
(一)种蛋受精率的高低是决定孵化率的前提
种禽饲喂中提供全价配合饲料,满足种禽正常生长发育和产蛋的营养需要,维持良好的种用体况,新种禽,以确保优质精液的来源。并防止疾病的发生。加强对种公禽的选择,并保持适当的雌雄比例。
(二)确保入孵前种蛋的质量
根据种蛋的来源、蛋重、蛋形、蛋壳质量以及蛋的清洁度严格按照种蛋标准挑选。种蛋最好在产出后3~4h 内入孵,最长不能超过7 天。种蛋储存的环境要清洁卫生,掌握好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等环境条件。入孵前要进行熏蒸消毒。
(三)保证适宜的孵化条件
种蛋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孵化成雏。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孵化机类型的差异、种蛋的遗传品质、入孵蛋的数量等因素,正确掌握适宜的孵化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以及翻蛋、凉蛋技术是孵化成功的前提。在实际生产要特别注意“看胎施温”,通过照蛋以判断孵化温度的高低(以鸡为例,看胎施温的口诀是:3 天预检“蚊虫”清,4天“蜘蛛”把壳叮,5 天正好是“起珠”,第一阶段即完成;6 天“双珠”已出现,七沉八浮背“把边”,9 天“发起”长得猛,稳住温度实要紧,11 天前全“合拢”,第二阶段即完成;此后变化不明显,血管加粗色渐深,17 天时已“封门”,第三阶段亦完成;后期蛋温渐增高,眼皮感温显重要;两种方法配合好,孵化效果会更好)。保持孵化场和孵化机内的空气新鲜、清洁。抓住孵化过程中的两个关键时期,即孵化前期(1~7d)注意保温,孵化后期(鸡18~21d,鸭24~28d,鹅26~31d)重视通风。
(四)合理设计孵化流程,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孵化室设计要合理,种蛋质检、储存、消毒、孵化、出雏、存雏及发雏实行隔离操作,种蛋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环节交叉带来疾病重复感染的机会。保持孵化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孵化室的环境和孵化器具进行消毒。种蛋在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认真进行熏蒸消毒,转盘后出雏机内也要进行熏蒸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