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今年对于全球种植业发展来说,真称得上是一个多事之年。曾经因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而带来的增产希望与喜悦之情被各类灾害一一击碎。今年的新作尤其是玉米与大豆产量前景仍不明朗,但市场上已经充斥着因减产预期所带来的负面阴霾情绪,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向将再次成为焦点所在。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与梳理一下从今年年初到目前为止,全球主要的农业生产国所遭受的自然灾害。
一、2011年10月-2012年2月南美发生严重旱情
自去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年2月份,发生在南美玉米与大豆主产国尤其是阿根廷的旱情,一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并持续推高当时玉米期货价格。这一时期是南美玉米与大豆生长的关键时刻,而当时又值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主产国的新季玉米与大豆种植意向尚未在市场上有所反映,再加上未来作物生长的不确定性,巴西与阿根廷的新季玉米与大豆作物成为当前作物年度的开场主角,并在当时成为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
由于在旱情持续的中后期,巴西重要的作物种植区出现了及时有效的降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旱情。但阿根廷则没有那么幸运,旱情基本持续到新季作物收割。因此,结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当时的旱情对巴西新季作物的产量影响有限,而阿根廷的新季作物却受旱情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
二、2012年1月-3月黑海地区的寒潮天气以及4月-8月干旱天气
黑海地区的作物主产国以乌克兰、俄罗斯以及哈萨克斯坦为代表,是全球重要的小麦出口国。这三个国家的部分地区在今年年初遭遇了严重的寒潮天气,给当时冬小麦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寒潮天气还导致黑海沿岸部分谷物出口港口的海面结冰,使得当时乌克兰与俄罗斯的谷物出口受限。在经历了寒潮天气以后,从4月份一直持续到6月的干旱天气使得这些地区的作物生长进一步受损,尤其是对冬小麦与春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此外,目前乌克兰南部地区的旱情还在持续,预计将贯穿整个8月,玉米的生长也已经开始受到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发生在俄罗斯的旱情已经造成该国7.3%的作物受损,超过556万公顷的农田已经被旱情损毁,截止到8月13日,俄罗斯已经有17个地区进入了紧急状态。
三、2012年5月-目前美国中西部发生严重旱情
从今年5月初开始一直到当前,横贯美国整个中西部玉米带的严重干旱天气给新季玉米与大豆的生长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场被称之为美国逾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已经使得该国新季玉米的减产成为事实,美国农业部也在近期最新的供需平衡报告中再度大幅下调新季玉米产量预估。虽然从7月下旬陆续开始,部分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雨,但对玉米生长的提振作用有限,因为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已经完成了决定最终产量的关键生长阶段。即使连续九周以来美国玉米优良率的持续下降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新季玉米最终减产的事实已不可避免。与此同时,大豆作物却因近期的降雨持续受益,后期仍有改善的余地,因此目前尚无法定论大豆的减产以及减产的幅度。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这场旱情的发生与持续无异于给下一市场年度国际玉米市场的供给戴上了“紧箍咒”。纵使市场预计巴西2011/12年度玉米产量实现创纪录高位的7278万吨,但巴西国内玉米消耗量巨大,用于出口的量有限,加上邻国阿根廷2011/12年度的玉米也出现了减产,同时乌克兰的新季玉米生长也开始受到旱情的侵袭,未来国际玉米市场供应紧张的格局已经可以预见,或许都将无法实现紧平衡。
四、2012年8月初-目前中国东北产区发生严重虫害
在美国中西部玉米带遭遇持续严重旱情侵袭并确定减产的事实后,中国这个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似乎成为新的希望所在,中国今年的新季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且在播种及初期生长阶段整体生长条件较好,增产的希望很大。但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虫灾让中国东北部地区的玉米生长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场称之为“粘虫”的虫害已经使得黑龙江、吉林与辽宁地区的玉米生长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其发生的面积之大以及危害程度之重,实属近十年来罕见。据中国农业部网站的消息,截至8月14日,全国粘虫发生面积近5000万亩,严重发生面积650万亩。目前,虫灾仍在部分地区持续,但其所致的大幅减产事实尚不能确立,因为其爆发呈散点状,并非整个东北产区或全国都受到严重的侵害,不乏有些地区玉米丰产的出现。因此,如果这场虫灾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今年的新季玉米产量仍可圈可点。
综上所述,决定2011/12年度全球作物产量的关键时期在逐渐逝去。这期间全球重要的作物主产国都遭遇了各种不同程度的灾害,以美国所受灾害最为严重,作物减产预期最为强烈。在全球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而供应却不能与之相匹配的今天,自然灾害的频发更进一步加剧了供应的紧张以及对农产品价格的推涨。民以食为天,全球粮食危机再次显现。因此,预计未来一年内全球农产品价格将维持坚挺的走势,不乏有新的价格高点的出现。也许,在陈述事实的背后,我们应该审视人类自己对环境的破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背后的理由,自然灾害也不例外。最终,我们希望不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