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15年,养殖业总产值比重将超过种植业,成为农业第一大产业。家禽养殖业通过前期的淘汰整合,已逐步从散养、小群体、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饲养方式转换。目前蛋鸡逐步以规模化养殖场存在为主,一万只以下规模将逐渐被淘汰;白羽肉鸡逐步在向放养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一条龙方式发展。
一、支原体对行业的危害
由于我国家禽生产技术更新与普及相对较慢,生物安全措施、养禽技术、规模化管理技术、兽医技术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造成近两年来,我国家禽饲养中疫病防控技术受到严重的挑战;同时疫病发病形式的不断变化,造成目前鸡难养、病难控、鸡群免疫力普遍低下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养禽效益和禽产品行情。
大部分养殖单位,只看到了肌胃腺胃炎、气囊炎、禽流感、新城疫等病的威胁,却忽略了一个影响目前疫病难控的关键因素——支原体的危害。根据我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有90-95%养殖企业对支原体的发病规律、直接危害缺乏清晰认识,造成由于治疗不当,继发流感病、气囊炎、大肠杆菌等疫病而提前淘汰。
二、支原体病原
(一)病原
鸡毒支原体(MG):主要感染家禽呼吸系统;
滑液囊支原体(MS):主要感染滑液囊、滑液腔、其次是呼吸系统。
(二)病原特点
1、MG、MS均可以有极强的垂直传播能力、雏禽极易发病,引起发病与环境条件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是一个条件病。
2、禽舍空气质量对病原影响:
⑴支原体(MG)普遍广泛存在于禽舍的环境中,尤其是搭载灰尘上,是感染家禽呼吸道的一个主要病原。
⑵病源导致气管纤毛—黏膜分泌功能降低
支原体作为第一入侵病原感染气管黏膜,会导致家禽气管纤毛—黏膜分泌功能降低,一旦环境出现应激或其它病原入侵,就必定要发病;多表现为混感类型。
该病常发于通风不良的禽舍;影响最严重的是舍内的氨气(NH3),粪便分解的氨气与舍内水分结合,造成鸡舍碱性环境,破坏家禽呼吸道粘膜的保护。其次是硫化氢(H2S),禽舍内H2S主要由含硫有机物分解而来,当消化不良时, 消化道产生大量H2S,同时破损蛋也能使禽舍H2S 含量显著增加;当H2S 接触到呼吸道黏膜上的水分时很快溶解, 并与黏液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NaS2,对黏膜产生强烈刺激, 引起鼻、气管、支气管和眼结膜炎症, 影响黏膜黏液—纤毛功能。
(3)只要气管黏膜损伤必定首先感染支原体(MG);因此严重病毒性呼吸道病的中后期必定混感有支原体病。
(4)MG感染家禽气管黏膜、眼结膜和鼻黏膜,感染机会大余大肠杆菌,感染时间早于大肠杆菌。同时,MG也是损害家禽这些黏膜部位最严重的病菌,为其它病原的入侵,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机会。
三、发病形式
(一)接种疫苗诱发:(占发病例75-80%)
根据调查研究,目前接种冻干疫苗后的鸡群发病,尤其是以呼噜、咳嗽为主的呼吸道病,有90-95%都有支原体感染。这些都是支原体在环境中广泛存在、随时都存在于鸡气管黏膜、鼻黏膜上的结果。
发病后,支原体和其它病原协同致病,如AIV、NDV、IBV等。严重感染或感染中后期,患鸡会出现严重的气囊炎病变。
(二)禽舍空气质量差诱发:(占发病病例15%)
主要因为禽舍通风换气不良,导致舍内NH3、CO2、H2S有害气体浓度增大,损害家禽呼吸道黏膜组织;使纤毛—黏膜粘液功能丧失或受限,给支原体造成顺利侵入机体的机会。可以直接引起发生支原体病。
(三)其它致病因子感染的并发:(占发病病例5-10%)
这类现象也十分常见,如鸡群发生流感病后,鸡群出现大量的呼吸道症状;发病2天后,支原体即可出现混合感染。所以在治疗这些病毒性呼吸道病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支原体的感染;否则会出现患群呼吸道症状持续不能被控制现象。
(四)滑液囊炎:
支原体(MS)垂直传播或感染鸡群后,雏鸡和青年鸡、白羽肉鸡会出现大量的鸡瘫痪;病变主要是跗关节、指趾关节肿大;肿胀部位多是正常皮肤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呈红色炎性肿胀。此类患群很难彻底控制。
四、经典临床症状:
甩鼻、咳嗽、严重呼噜,眼睛拉长变形、指压鼻孔有粘液;尤其是把病鸡放到耳边,可以听到腹腔内有较大的湿性呼噜声。
五、经典病变:
鼻腔黏膜出血、有黏液,鼻甲骨肿胀呈柱状出血;气管内有浆液性或脓性黏液。胸前气囊起初有少量透明的泡沫呈“唾液样”,中期在腹气囊和腹腔内有大量的透明泡沫,中后期胸气囊首先出现黄色或灰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后期腹腔腹气囊出血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中后期,极易感染大肠杆菌,然后逐步形成严重的气囊炎和纤维素性腹膜炎、肝周炎出血死亡现象。
六、预防措施
(一) 首先,做好禽舍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湿度,防止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灰尘飞扬。
(二)50日龄前的禽群,每接种冻干疫苗前,配合使用高效抗支原体药物饮水3-4天;建议在4-6日龄使用抗支原体药物,净化垂直传播病源,同时防止由于环境因素引起支原体感染。达到避免首次免疫继发支原体感染或混感现象。
七、控制措施
(一)控制中的误区:
1、鸡群接种疫苗后引发呼吸道病。临床上很多养殖公司、养殖集团的兽医部门,忽视或不知道支原体是首先感染的病原;大部分放养龙头更是如此。发病后只重视病毒因素、大肠杆菌因素,或随便加上一些效果不确实的抗支原体药物。因此频繁发生气囊炎病,此误区是造成鸡气囊炎病高发、频繁的关键因素。
2、雏鸡用低效抗支原体药物、日龄大的禽群用高效抗支原体药物。其实应该在育雏期、小日龄段使用高效抗支原体药物,达到彻底控制的目的。否则会出现呼吸道症状不彻底,诱发再次接种冻干疫苗或应激因素发生后,导致发病,发生或混感其它疾病。
3、支原体控制,常见疗程短,达不到彻底控制的目的。这又是引起鸡呼吸道病难控、诱发气囊炎病变发生的关键因素。
4、大肠杆菌感染机会大于支原体感染。经过研究和试验,发现首先感染鸡或其它家禽的呼吸道的病菌,是鸡毒支原体。
(二)支原体病控制:
1、雏禽发生因接种疫苗、环境因素应激引起的呼吸道病,建议应该配合或使用高效抗支原体药物;一个疗程4-5天。
2、雏禽尤其是白羽肉鸡,在发现呼吸道症状后,首先考虑的是使用抗流感药物、抗支原体药物,其次配合抗新城疫药物、大肠杆菌药物。
3、建议肉鸡或肉杂鸡10日龄前发生呼吸道病,控制原则是抗流感+抗支原体。11-20日龄发生呼吸道病后,控制原则:抗流感+抗支原体+抗菌;如果混感有NDV,建议抗流感药物+抗新城疫药物+抗支原体药物+抗菌药物。日龄大于20日龄鸡群发生呼吸道病,建议控制原则:两个抗流感药物+抗菌药物(或气囊炎药物)。
八、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能够掌握支原体病在家禽饲养过程中的发病形式和发病特点,制定合理的预防程序,将会对其危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商品肉鸡、雏鸡常发的呼吸道病和气囊炎病,与其有直接关系;如果预防及时,治疗时机得当相信对养户控制气囊炎病将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作者: 徐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