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回顾中国改革开放数十年,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强国计划的战略重点,实践与理论也都在寻找一切有利于创新的模式。在部署一个国家创新活动的具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将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选择在怎样的支撑体系中进行创新?二是支撑体系中的要素应该如何配置?
城市系统有利于创新,区域系统有利于创新,这两个已经被理论与实践所证明有效的创新系统促使我们提出第三个概念: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现实活动也已揭示,大都市圈的空间层级结构有利于其中的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借助产业结构升级而转移,实现技术与知识在大都市圈范围内逐级流动,从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大都市圈已经成为了一种高效运行的创新系统。然而,目前中国初具规模的几大都市圈创新能力均落后于国际著名的大都市圈,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要素缺乏有效的配置模式。因此本研究以“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为主题,拟解决以下问题:①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如何?②在大都市圈层级结构中,创新要素集聚与扩散的形式如何?③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运行规则如何?④系统内哪些可控制参数是影响创新产出的关键要素?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
主要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主题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并阐述研究总体框架。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研究综述及概念界定。首先,本章从大都市圈的内涵、发展机制以及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现状三个角度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大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其次,本章从“区域创新系统相关概念”、“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效率”三大主题回顾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最后,本章依据文献回顾,总结关于大都市圈及创新系统在研究主题、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可深入探讨的空间,并界定了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主要概念,旨在为后续工作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从技术创新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创新与城市内外部空间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指出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的内聚性是由空间结构引起的。其次,本章借鉴生物学中的“异速生长”理论分析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空间层级结构的不均衡性及其促进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并指出系统的层级分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于是,本章从反映地理联系的区域可达性角度,提出“城市科技潜力”这一概念,并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引入相关经济和科技指标构造计算方程。最后,本章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例,计算各城市科技潜力,并以此划分长三角16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市场主导下的大都市圈空间层级结构与实际政策规划相悖,这一结果发人深省。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主体要素分析。本章分别讨论技术创新主体与知识创新主体在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中的行为。第一,本章从技术供给与需求角度分析企业空间定位的决策过程,总结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大都市圈创新系统因素及盈利空间。第二,本章从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两个角度建立函数模型,分析企业在大都市圈创新系统某一层级区域的创新活动,并从层级结构角度构造函数模型分析企业区位选择与层级结构演化的关系。依据以上模型分析,本章总结出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大都市圈空间结构关系的若干结论。第三,本章从合作创新的角度描绘了知识创新主体在大都市圈创新活动中的角色,阐述了大都市圈创新系统中各创新主体的多种合作创新模式,揭示合作创新的重要性。
大都市圈创新系统资源要素分析。大都市圈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可总结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财力物化后的创新环境资源,本章对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逐一展开分析。首先,本章从区域人力资源定义、大都市圈人力资源的构成和特征以及创新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人力资源要素的内涵,构造了劳动力集聚与R&D投资研究的函数模型,分析大都市圈人力资源要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本章分析了大都市圈创新创新财力资源的内涵、构成和特征,并以政府科技支出的非市场调节特性为背景,构造创新补贴模型着重分析了政府创新事前补贴的低效率现象。最后,本章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分析大都市圈创新环境的内涵,并继续修改人力资源研究中的模型变量,分析大都市圈创新系统环境资源要素对企业创新定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