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0-06 发布者:晓天 共阅982次
概 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Swine 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 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感染后表现为高热、流产、产死胎及公猪睾丸炎。本病由蚊虫传播,常于夏末初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从1871年首次在日本发现至1934年在日本分离出乙脑病毒,已有过十几次大流行。现在东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及我国都有发生,其他国家称为日本脑炎,为了与日本冬春季流行的一种嗜眠性脑炎(称流行性甲型脑炎)相区别,故将本病称为乙型脑炎。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各国发生,我国较多地区都有发生,人畜共患,危害甚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也是我国重点防制的传染病之一。
病 原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是一种小的病毒。病毒粒子直径约30~40nm,呈球形,20面体对称,为单股RNA。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24~1.25g/cm3。有囊膜,外层为含糖蛋白的纤突。外层纤突是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鹅、鸭、鸽、绵羊和雏鸡的红细胞。但不同毒株的血凝滴度有明显的差异。
本病毒能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繁殖。可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牛胚肾细胞以及BHK21、PK15、Hela、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蚀斑。 .
马、牛、羊、猪、鸡都有相当高的隐性感染率,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和死产胎儿的脑组织,以及血液、脾、肿胀的睾丸,以肿胀睾丸的含毒量最高。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伊蚊属和库蚊属昆虫体内常能分离到病毒。
试验动物中,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高度的易感性,是常用来分离和繁殖病毒的实验动物,其中以1~3日龄的乳鼠最易感。小鼠脑内接种最好,接种后2~4天发病,并于1~2天死亡。3~4周龄小鼠,经脑内接种病料后10~14天发病。皮下、腹腔、静脉、鼻腔等接种都可以感染。家兔、豚鼠、猫、鸽、鸡等对本病的易感性都很低。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56℃经30min,70℃经10min,l00℃经2min可死亡。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在0℃中保存3周左右,-20℃下保存1年,-70℃下保存数年。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于4℃时,存活6个月。在pH7以下或pH10以上,病毒活性很快下降,最适pH为7.5~8.5。常用的消毒药有良好的消毒作用,如3%来苏儿、石炭酸可于数分钟内杀死病毒。高锰酸钾、福尔马林、升汞等亦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对氯仿、乙醚、酒精、丙酮、胰酶等也敏感。
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原来传播于无人居住地区的温血动物,后来传到人类,成为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乙脑病毒感染通常在动物间传播和流行,自然界约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在自然情况下,在家畜中,马、骡、驴、猪、牛、羊、鸡、鸭、犬、猫及野鸟中都能感染本病。马最易发病,猪、人次之,其他畜禽多为隐性感染。猪是乙型脑炎病毒最重要的自然增殖动物。
本病主要由带毒媒介昆虫的叮咬传播,当蚊虫叮咬病人及隐性感染和病毒血症期(血液中可带毒3~7天)的动物时,病毒即随血液进入蚊体,此蚊再叮咬健康的动物和人体,则引起病毒的传播。几乎按蚊属、库蚊属、伊蚊属的各种蚊以及库蠓等均能传染,其中尤以三带喙库蚊为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病毒在其体内可迅速增至5万~10万倍。从该蚊分离到的病毒最多,约占96%,自然感染率也高。感染本病毒的蚊子终身具有传染性,并能随雌蚊越冬,经虫卵传代。因此,带毒越冬蚊能成为次年感染动物和人的来源,所以,媒介蚊虫不仅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这样,可使病毒在流行地区延续下去。此外,有人在福建、广东、云南等地从一种叫“蠛蠓”的蠓虫体内也分离出乙脑病毒。在这些地区,蠛蠓的密度比蚊子还要高,其活动季节、吸血特性和乙脑流行一致,也是乙脑的传播媒介。
人和动物感染病毒后,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血清中有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血细胞凝集抗体,可以通过血清学反应的方法检查出来。据本病流行地区的调查,人、马、骡、牛、猪、犬、猫及鸡的中和反应阳性率都很高。一次流行过后,猪的感染率达100%,马、驴为94%,牛92%,狗64%,鸭、鹅和各种鸟类均可感染。猪的感染最为普遍,猪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的时间较长,血液中的病毒含量较高,媒介蚊又喜吸其血,而且猪的饲养数量大、饲养期短、周转也快,总是保持着大量新的易感猪群,容易通过猪-蚊-猪的循环,扩大病毒的传播。所以,猪是本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和主要传染源。我国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入种猪时,曾将本带入。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染媒介。
猪不分品种和性别均易感。猪的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有关,大多在6月龄左右发病。其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20%~30%)、死亡率低,常因并发症死亡。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新疫区发病率高、病情严重,以后逐年减轻,最后多呈无症状的带毒猪。
本病的发生与媒介蚊虫的孳生繁殖与活动特性有密切关系,因而构成本病的流行特点,即有严格的季节性。热带地区一年四季散在发生。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有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集中于夏末秋初流行,一般是7~9月,约占全年发病数的80%~90%,10月明显减少。但由于我国地域很大,南北方还略有差异,一般是南方(华南)提早1个月,6~7月;华北和东北推迟1个月,8~9月达到高峰。
临床症状
猪感染乙型脑炎时,神经症状不如马发病时明显。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至40~41℃,呈稽留热,持续数日或10余天。病猪精神委顿、嗜睡,食欲减少或废绝;饮欲增加;粪干燥呈球状,表面附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眼结膜潮红,心跳加快,呼吸稍快;有的可见有一过性的发热和精神、食欲不振的表现。个别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不稳。也有的病猪因后肢关节肿胀、疼痛而发生跛行。个别表现神经症状,摇头,视力减弱,乱冲乱撞,后肢麻痹,最后倒地不起而死亡。
猪的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在流产前只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常不被饲养员发现;流产多发生在妊娠期,流产后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流产母猪从阴道流出红褐或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流产母猪对以后配种繁殖也无影响。
母猪发生流产,产出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流产胎儿的状态也是多样的,无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妊娠阶段死亡的胎儿,小至拇指大,大到正常分娩胎儿一样,皮肤和脐带暗褐色,有不同过程的木乃伊死胎儿。有的胎儿发育外观正常,但不能站立、不会吸乳;有的生后1~5天出现癫痫样神经症状而死亡;有的胎儿生长发育正常,生后能张口和伸动四肢,不久即死亡;有的出生胎儿外观无多大异常,只是由于脑水肿而头部膨大2~3倍和腹水症死亡。也可产出正常胎儿,在哺乳期生长发育良好。
病公猪病初出现高热和上述一般症状外,主要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多为一侧性,也有两侧性的。睾丸肿大的程度也不一致,一般大于正常的1倍左右。患病睾丸阴囊皱襞消失,发亮,触摸时有热、痛的感觉。白猪睾丸皮肤发红。病猪睾丸约经3~5天后,肿胀可渐消退,恢复到正常状态,这种猪仍能配种。有的病猪睾丸缩小、变硬,性欲减弱,丧失产生精子的功能,失去繁殖能力而被淘汰。如仅一侧萎缩,仍有配种能力。
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主要在脑,可见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充血、出血和水肿,脑实质软化,切面可见充血或散在小点出血。肝、肾浊肿;肺充血、水肿,心内外膜出血。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黏膜表面覆有多量黏性分泌物,并有小点出血。发热和流产病例,常见黏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流产或早产胎儿见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退色似水煮状,腹水增多,胎儿大小不等;胎儿常呈木乃伊化,黑褐色或茶褐色,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有的胎儿头大、皮下弥漫性水肿,脑内积液。肝、肾肿大,在肝、脾、肾实质中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淤血、水肿或有肺炎灶。
公猪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切面可见睾丸实质充血或出血,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坏死灶。慢性病例有睾丸萎缩、硬化、体积缩小,切开阴囊,可见与睾丸粘连,实质部分已结缔组织化。副睾丸变化不明显。
病理组织学检查:成年猪和出生后有神经症状的仔猪,脑组织有轻度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脑组织血管扩胀、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时见浆细胞和中性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围绕在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周围,形成“卫星现象”。
流产母猪子宫黏膜增厚、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子宫腺体疏松,腺腔充满脱落的上皮细胞,腺体间单核细胞浸润。
公猪睾丸鞘膜结缔组织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睾丸间质充血、出血、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变性,管腔狭窄,充满细胞和坏死碎屑;精细胞坏死、脱落。
诊断鉴别
本病的诊断应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诊。
1.临诊症状及流行特点 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稍有不同;一般来说,本病发生有一定的散在性。
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和自外地新引入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出不同胚胎时期死亡的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和死胎,或产弱胎,或产头、腹水肿胎儿,或生后1~5天发生癫痫症状仔猪死亡等。
公猪发生睾丸肿大,多为一侧性,就应怀疑是乙型脑炎。
2.病理学检查 取大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3.病毒分离 在流行初期,采取濒死猪只脑组织或发热期血液,进行鸡胚卵黄囊接种,或给1~3日龄小鼠脑内接种,可分离到病毒。然后用抗乙脑标准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做病毒鉴定。
4.血清学诊断 在血清学诊断中,常用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免疫酶组化染色法等方法。需采取病初期和恢复期两份血清,恢复期血清滴度升高4倍以上作为判定标准。可见,这些血清学方法只适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没有早期诊断价值。因为本病发生初期,抗体滴度较低,加之本病多呈隐性感染(猪的感染率,可达100%),或有的猪只注射过疫苗,血清学检查时可能出现这些抗体而显现为阳性。
5.鉴别诊断 布鲁氏菌病与本病很相似。猪布鲁氏菌病的体温不高;流产大多发生于妊娠第3个月,多为死胎,少有木乃伊胎,胎盘出血明显,表现有黄色渗出物覆盖;子宫黏膜有粟粒大的化脓灶和干酪化小结节;公猪睾丸大多发生两侧肿大,副睾也肿胀,还有关节炎,特别是后肢;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病理组织学检查,没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猪细小病毒病多发生在第一胎母猪,有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弱仔,无神经症状。全身症状也不明显。
母猪发生伪狂犬病常出现流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小猪有神经症状。
还需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衣原体病、猪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区别。
防治措施
根据本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消灭传播媒介,增强猪只特异性抵抗力和加强管理是控制本病的主要环节和措施。
从发病特点看,消灭传播媒介是预防和控制乙脑流行的根本措施,各饲养单位,在蚊虫孳生和繁殖季节前,应开展防蚊灭蚊的工作,搞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填平坑、沟等易积水的地方,铲除蚊虫孳生场所,并在猪舍及周围定期喷撒灭蚊药液。应该说,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应尽力去做好。
为了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可接种乙脑疫苗,这项措施,不但可以预防乙脑流行,还可降低猪只的带毒率,控制本病的传染源,也为控制人群中乙脑的流行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的猪乙型脑炎灭活苗可用于预防。猪乙脑灭活菌肌肉注射。种猪于6~7月龄(配种前)或蚊虫出现前20~30日注射疫苗两次(间隔10~15日),经产母猪及成年公猪每年注射1次,每次2mL,在乙型脑炎重疫区,为了提高防疫密度,切断传染链锁,对其他类型猪群也应进行预防接种。本疫苗免疫期为10个月。我国还有用仓鼠肾细胞培养的活疫苗,可供猪只预防乙脑。在流行期前1~2个月,皮下注射,可收到较好效果。5月龄以上至2岁以上的后备公母猪都可注射。
猪患流行性乙型脑炎,无特殊治疗办法,对猪来说也无治疗必要,多为隐性感染,一旦确诊或疑为病猪时,应采取果断的淘汰措施。病母猪产出的死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必须严密处理,消毒、深埋;猪舍和饲养管理用具要进行严格消毒。在发病疫区,对没有经过夏秋季节的幼龄猪只和从非疫区购进的猪只,均应在乙脑流行前进行疫苗注射,尽力防止夏季蚊虫叮咬。因为这些猪只未曾感染过乙脑,一旦感染,则容易产生毒血症,成为传染源,所以,在乙脑疫区,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这些猪只的管理工作。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