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圆环病毒病诊断与防制
来源: 发布日期:2011-09-17 发布者:晓天 共阅985次
猪圆环病毒感染是由猪圆环病毒Ⅱ型引起猪的一种多系统功能障碍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和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繁殖障碍等,并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容易导致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病,被世界各国的兽医公认为最重要的猪传染病之一。本病于1991年首先在加拿大被发现,1996年暴发于世界许多国家,我国2002年证实猪群中存在本病。
一、病原
猪圆环病毒是动物病毒中最小的一种病毒,其粒子直径为14~25nm,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本病毒分为2个基因型,即猪圆环病毒Ⅰ型和猪圆环病毒Ⅱ型。猪圆环病毒Ⅰ型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血清抗体,在猪群中较普遍存在。猪圆环病毒Ⅱ型对猪有致病性,可引起猪发病。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对氯仿不敏感,在pH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70℃时可存活15min。该病毒不能凝集牛、羊、猪、鸡等动物和人的红细胞。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圆环病毒的天然宿主是猪,各种年龄、不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该病毒,但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哺乳仔猪和育成猪最易感且临床症状明显。
传染源 病猪和带毒猪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肺脏、脾和淋巴结中,从鼻液和粪便中排出。
传播途径 本病毒可经口腔、呼吸道进行水平传播,也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流行特点 本病的发生无季节性。因圆环病毒可破坏猪的免疫系统,使猪免疫力下降,产生免疫抑制,因此感染圆环病毒的猪易继发或并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本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与猪群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卫生等密切相关,各种环境因素如拥挤、空气污浊、气候变化、饲料更换等应激因素会削弱机体的抗病能力,继发其他传染病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三、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和仔猪先天性震颤。
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 病猪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发热,被毛粗乱,进行性消瘦、生长迟缓、呼吸困难、咳嗽、喘气,贫血、皮肤苍白,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表现皮肤与可视粘膜发黄、腹泻、嗜睡。临床上约有20%的病猪呈现贫血与黄疸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仔猪先天性震颤 又名抖抖病,其临床症状的变化性很大,震颤程度不等,同窝仔猪的发病数量也不定,通常表现为双侧性震颤,当仔猪休息或睡眠时可得到缓和,但受到寒冷或噪声等外界刺激时,震颤可重新激发或加重。1周龄内出现严重震颤的仔猪往往由于不能得到哺乳而死亡,1周龄以上的仔猪常常能耐过,也有震颤症状延至到生长期或育肥期。
四、病理变化
仔猪先天性震颤尚未见剖检病变,组织学变化主要是脊索神经的髓鞘形成不全。
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时,剖检可见间质性肺炎和粘液性支气管炎变化。肺脏肿胀,间质增宽,质地坚硬似橡皮样,其上面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褐色实变区(间质性肺炎)。肝变硬、发暗。肾脏水肿、呈灰白色,皮质部有白色病灶。脾脏轻度肿胀。胃粘膜水肿,有大片溃疡形成。盲肠和结肠粘膜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4~5倍,切面呈灰黄色。特别是腹股沟、肺门和肠系膜与颌下淋巴结病变明显。如有继发感染则可见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积水、心肌出血、心脏变形,质地柔软。
五、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结合本病的临床症状、剖解变化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以作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免疫荧光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检测抗体的方法主要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六、防制
目前还没有控制和消灭猪圆环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疫苗预防猪圆环病毒感染。只能用一般防制措施来预防本病。
购入种猪要严格检疫,隔离观察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购入种猪进行检疫,隔离饲养1个月,健者方可进入猪场生产区。
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落实生物安全措施 猪舍要清洁卫生保温,通风良好,降低氨气及有害气体的浓度;饲养密度要适中,不同日龄的猪应分群饲养,不要混养;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创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定期消毒,杀死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生产中应用3%的氢氧化钠溶液、0.3%的过氧乙酸溶液及0.5%的强力消毒灵和抗毒威消毒效果良好。
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如应用支原净、卡那霉素、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抗病毒药等治疗,同时肌注VB12、VC及肌肝和静注葡萄糖注射液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