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的一种急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胰脏呈点状坏死。本病最早于1985年在中国福建发现,随后于1989年在广东也分离到致病毒株。在国外,如日本和法国等亦有报道,但多数文献未将本病与番鸭感染小鹅瘟病毒作明确区分。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番鸭群的主要传染病,常引起雏番鸭的大批死亡。
病原特点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在各种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上基本与小鹅瘟病毒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病病毒初次分离更易适应鸭胚,尤其是番鸭胚,而小鹅瘟病毒在初次分离时更适应于鹅胚。雏番鸭细小病毒只引起雏番鸭发病,不能引起雏鹅发病,而小鹅瘟病毒既可引起小鹅发病,也可引起雏番鸭发病。另外,两者抗原性具有一定差异,核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成年番鸭隐性带毒,但近年发病的最大日龄有增大的趋向,临床见有30-40 日龄番鸭群发病的情况。除番鸭以外的其他品种鸭未见有类似疾病。本病易与雏番鸭感染小鹅瘟合并发生,在临床上常难以区别。
病理变化 本病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病,其症状是病鸭表现沉郁,废食,喘气,下痢,脱水,消瘦,衰竭,迅速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达到50%以上。 耐过鸭成为僵鸭,发生骨钙沉着不良,长骨脆弱易折,羽毛易折断或脱落后遗症。
诊断措施 根据发病日龄、特征症状与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需要区别雏番鸭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与感染小鹅瘟病毒时,必须对两种病毒作 RFLPS - PCR 分析或其他分子生物学试验。
防治方法 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注意保温,保持棚舍干爽清洁及合理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及其应用方法为: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主要用于雏番鸭,经皮下注射1-2头份/只;雏番鸭细小病毒毒:小鹅瘟二联油乳灭活苗,主要用于种鸭产蛋前和产蛋中期的免疫,以使其后代雏鸭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经肌肉注射1-1.5 毫升/只。另外,对雏番鸭还可使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或在发病时作治疗。另外,对发病雏鸭群,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