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猪胃溃疡主要是指胃黏膜出现糜烂、角化和坏死,或自体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甚至胃穿孔。症状包括厌食、腹部不适、肠道运动异常导致便秘或腹泻和某些病例胃出血及黑粪症等。本病初期胃呈轻微出血,病猪仅表现消化不良,往往不易被人察觉。当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慢性腹膜炎时,可迅速死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猪,但多见于50公斤以上生长迅速的猪及饲养在单体限位栏内的母猪。
病因:
饲料因素饲料粗硬不易消化,缺乏足够的纤维,饲料粉碎得太细,长期饲喂高能量特别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在谷类日粮中不适当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饲料中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E、硒等,以及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或者霉变,都易引起猪胃溃疡。
环境应激及饲养管理因素闷热、噪音、疼痛、恐惧、分娩、妊娠、过多打扰猪(如经常转群、称重),猪舍狭窄,猪的活动长期受限制,猪舍通风不良,环境卫生不佳,饲喂不定时,突然变换饲料等,也易诱发本病。
疾病因素本病常继发于慢性猪丹毒、铜中毒、蛔虫感染、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也常见于维生素E缺乏、肝营养不良的猪。猪体质衰弱、胃酸过多也易发病。
发病机理由于不良消化因素的影响,胃壁组织受到刺激,引起黏膜充血、缺损、糜烂,逐渐发生组织学变化,被损伤发炎、糜烂的胃黏膜组织释放出组织胺,使胃壁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胃泌素的形成与乙酰胆碱的大量产生,从而刺激胃液大量分泌,酸度相对升高;与此相反,保护性黏液却极度减少或缺乏,胃蛋白酶在酸性胃液中即起到消化组织的作用,从而导致局部性溃疡的形成和产生。
症状:
隐性型病猪无明显症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屠宰后才被发现。
慢性型病猪食欲减退或不食,体表和可视黏膜明显苍白,时有吐血或呕吐时带血,因虚弱而喜躺卧,渐进性消瘦。开始时便秘,后排煤焦油样粪便,潜血检查呈阳性。病情有时恶化,有时缓解,引起消化障碍和腹痛。少数病例有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为7-30天。
急性型本病急性发作时,由于溃疡部大出血,病猪可突然死亡。也有的病猪在强烈运动、相互嘶咬、分娩前后突然吐血,排煤焦油样血便,体温下降,呼吸急促,腹痛不安,体表和黏膜苍白,体质虚弱,终因虚脱而死亡。当病猪因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2天死亡。
剖检病变溃疡主要在胃的食道区,胃底部和幽门区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及大小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糜烂斑点和界限分明、边缘整齐的圆形溃疡。胃内有血块及未凝固的新鲜血液,有纤维素渗出物,在肠内也常发现新鲜血液。无临床症状的病猪,早期病变有黏膜角化过度以及上皮脱落,而无真正的溃疡形成。病猪的胃常比正常的胃有更多的液体内容物。也有胆汁自十二指肠逆流至胃使胃黏膜黄染。慢性胃溃疡引起出血的病猪,因髓外造血而使脾肿大。有的溃疡自愈猪,可留下瘢痕。若是胃已穿孔,则可见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腹膜炎,也常见膈膜炎症,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呈现膈病变。
预防:
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1、用铜作促生长剂时,饲料中应加110×10-6的碳酸锌作抗铜致溃疡添加剂;
2、减少日粮中玉米含量,少喂粉料;
3、避免饲料粉碎得太细,饲料颗粒度宜在500微米以上;
4、保证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的含量;
5、保持猪舍冬暖夏凉,加强通风,保证饲养密度适宜,猪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猪的自由活动;
6、饲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使日粮中粗纤维量达到7%;
7、减少频繁的转群、运输、驱赶,防止猪相互嘶咬;
8、用聚丙烯酸钠混饲,浓度为0.1%-0.2%,以改变饲料的物理状态,使之能在胃内停留时间正常。
治疗:
治疗原则是消除发病因素、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对症状较轻的病猪,应保持环境安静,减轻应激反应,可注射镇静药,如用盐酸氯丙嗪,猪每次每公斤体重用1-3毫克;中和胃酸,防止胃黏膜受侵害,可用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抗酸剂,使胃内容物的酸度下降;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可于饲喂前投服次硝酸铋5-10克,每天3次,也可喂服鞣酸蛋白,每次2-5克,每天2-3次,连用5-7天。此外,为维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可用聚丙烯酸钠每天5-20克溶于水中饮服,或以0.5%-5%的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连用5-7天。如果病猪极度贫血,证实为胃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则失去治疗价值,宜及早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