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全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方案(2019年)》的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全国实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分区防控策略,在区域内的各省要实现“三统一”——统一推进动物疫病防控、统一协调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管、统一调整优化相关产业布局。若本次的防控方案敲定,又会对畜牧行业产生哪些影响呢?
全国分为5大区,推进区域化防控
文件显示,根据地理相邻、集中连片的原则,国家计划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区,推进区域内动物重大疫病联防联控,降低疫情扩散风险。除此以外,本次区域化防控方案还有一项重要的目标:通过区域内产销互补和优化区域内生猪养殖屠宰布局,保障生猪及产品稳定供应。
而基于防疫和保供给这两个主要目标,文件中更是提出了“三鼓励”和“两加强”的举措,即鼓励资源约束区恢复一定高效环保型产能、鼓励南方和大中城市周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养殖企业、鼓励集团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加强生猪生产监测预警和信息服务、加强屠宰产能布局调整。
本次区域化防控方案一旦敲定,可以说将给当前的畜牧行业带来不少的影响。
5大区划分如下:
1、北部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部区域、辽宁、吉林、黑龙江
2、西北区:内蒙古西部区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东部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
4、中南区: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
5、西南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五大区联控防非瘟,或将带来三大影响
影响一:生猪调运更加灵活,缓解了生猪产区和销区的矛盾
过去几年,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经历了一些调整,在“南猪北养”的势头下,生猪产能不断往北方转移,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西北、东北等地成为了养猪业重要发展区域。但非洲猪瘟在国内出现过后,生猪调运的收紧也使得国内猪肉区域供需出现了矛盾,生猪主产区猪卖不出去,生猪主销区生猪供应不足。
从过去几次接连发布的关于生猪调运的政策来看,当前国内的生猪调运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活性,特别是经检疫合格的仔猪、种猪允许调运的政策出台后,给不少企业打了一剂强心剂。而本次征求稿中要求区域内促进产销衔接互补,也将缓解区域内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矛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防控方案开放的只是区域内的生猪调运,南北方的生猪供需矛盾依旧存在。
从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5个大区中,北部区是主要的生猪调出区,且产能比需求量多近10%,远超自给率排在第二、第三的东部区和中南区,而这三个大区即便靠内部的产销衔接也难以消化自身的产能。
相反,西北区和西南区作为主要的生猪调入区,生猪缺口依旧比较大,都在10%以上,而要填补这些缺口,要么就是依靠其他生猪调出区的剩余产能,要么就是在区域内展开相关的生猪产业布局,提高自身的产能。
从产能剩余以及缺口的多少来看,以满足自己区域内的生猪需求量为标准,北部区多余1077.6万头生猪、西北区缺335.4万头生猪、东部区多余1054.4万头生猪、中南区还多余608.1万头生猪、西南区缺1814.2万头生猪,假设大区之间能相互间调运生猪,那么全国还有590.5万头生猪的剩余产能,约占总产能的0.84%,从这些数据来看,保障市场生猪供应需要应该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国内的生猪供给问题还是比较紧张的。
在过去几年的环保整治行动下,南方地区的生猪去产能化严重,再加上行情、疫情的影响,生猪集中出清,行业整体的能繁母猪存栏量也在不断压缩,2018年底我国能繁母猪数更是同比减少8.3%之多,而这也将影响到后续的猪肉供给问题。
因此,国家似乎在积极推进生猪产能的恢复工作,曾一度取消的能繁母猪补贴再次回归,本次的征求意见稿中,更是明确鼓励资源约束地区恢复一定的高效环保型生猪养殖产能,以及鼓励南方和大中城市周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养殖企业,而这也将推进整个行业继续往规模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影响三:推进企业布局全产业链
如果要问非洲猪瘟对猪肉流通有哪些影响,那无疑是加速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的转变。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认为,非洲猪瘟将推进大型养殖企业延伸屠宰、物流配送等产业链布局。而本次征求稿中鼓励大型养猪企业布局全产业链以及加大屠宰产能布局调整力度这两项利好政策,相信也将进一步提高企业延伸产业链的积极性以及加快其产业链布局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