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生猪流通是从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品制造最终到消费市场的社会分工及价值增值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生猪流通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特点是低投入产出和低流通。生猪生产只是家庭副业,城市的屠宰加工、消费和供应由国家统一收购调拨、覆盖本地市场,人均肉食品消费很低。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传统的分散型养殖逐步向现代集约型转变,但传统养猪仍占绝对比例。大量屠宰厂民营化,生猪流通加速和范围扩大,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完全市场化,猪产业各生产环节重新整合,种猪、饲料、药品、疫苗等前端产业从萌芽走上了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规模化养猪迅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标准的深加工食品企业发展起来,人均肉食品消费量快速增加。但此阶段年出栏50头散养生猪出栏比例仍然占70%以上。第四阶段是2007年以后至今,区域化、产业化、工业化养殖和一体化经营开始形成,生猪流通开始冷鲜肉流通转变。价格波动加剧,养殖户被动或者主动快速退出养殖,产业资本加速进入,生猪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养猪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加速,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开始一体化经营,减少流通环节,构筑养殖、屠宰、运输等环节,冷鲜流通和消费开始逐步建立。
产销方式调整优化将由调猪向调肉转变
非洲猪瘟影响了中国当前和今后的生猪产品流通方式,未来生猪产销方式调整优化由调猪向调肉转变,跨省调运活猪将会下降。
在环保政策实施以及产能转移的背景下,南方主销区生猪产能降幅较大,北方主产区明显增长。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四川、河南、湖南、山东、湖北、云南、河北、广东、广西和江西等10个省区,2017年出栏量合计占66%。
从生猪实际调出量来看,河南、江西、河北等省生猪调出量大,河南每年生猪调出量2500万头,山东和江西在1000~1200万头,河北、湖北调出量在400~600万头,超过100万头的还有辽宁、吉林、广西、湖南、黑龙江等省区。北方产区猪价受疫情影响最大,2019年1月底河南猪价较非洲猪瘟发生前的8月份初价格下跌22%,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分别下降31.3%、27.5%和30.9%。南方主销区由于环保政策及市场淘汰影响,产能呈现下降,福建和四川降幅最高,广东、浙江、山西、广西、贵州、北京、上海、重庆降幅也比较明显,重庆、四川、贵州1月底价格较8月初上涨41.7%、33.8%和49.1%,福建上涨10.1%。
从冷鲜肉调运来看,猪肉深加工能力强并且具有较强冷鲜肉生产和调运能力的省份主要是广东、山东、江苏等,山东猪肉深加工能力的提升带动其猪肉调出量居第一位,远高于其他省市,这些地区猪价和产能受影响较小。
综合来看,本地屠宰能力亟待改善、以外调为主的产区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特别是河南和东北地区,猪价低迷导致其产能明显下降,而山东、江苏等省屠宰和猪肉深加工能力较强,同时已经开始以调运白条为主,更容易适应疫情下的市场形势变化,生猪产能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
冷鲜肉调运将弥补猪肉需求缺口
综合来看,在生猪产品流通方式变革的大前提下,生物安全水平高的大型规模场将会成为“点对点”生猪跨省调运的绝对主体,小规模户生猪流通范围将会进一步缩窄到市县;在环保拆迁后,供需偏紧的主销区生猪产能大幅回升几率不大,冷鲜肉调运将会弥补猪肉需求缺口,未来消费者需要主动或者被动从热鲜肉向冷鲜肉消费转变。
主销区屠宰产能将会向产区转移,产区屠宰产能将会进一步优化、加强,特别是东北、河南等近两年产能转移区和增长区,需要向猪肉深加工基地转变。
猪价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将面临一波市场行情。受前期生猪调运政策影响,主产区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导致能繁母猪存栏明显下降,将会影响未来的生猪供给能力。2019年下半年猪价上涨预期较大,较好的市场行情将会持续到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