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安徽畜牧业生产稳中有升
来源: 发布日期:2011-03-29 发布者:晓天 共阅1265次
2010年,我省各地努力克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困难,坚持抓好疫情防治,确保了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对全省104个县区、593个普查小区、近4.5万户农户主要畜禽监测调查,2010年全省主要畜禽生产平稳发展,肉蛋奶产量再创新高。
一、主要畜禽监测调查结果
按照监测调查方案分季度监测,2010年监测结果显示:我省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515.0万吨(肉类产量中,不含特种养殖肉产量。下同),同比增长3.2%。其中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达到375.4 万吨,同比增长4.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猪肉238.8万吨,同比增长3.9%,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主要畜禽监测数据说明我省主要畜禽品种生产稳定增长,发展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分品种全年出栏情况看,到2010年末,全省生猪出栏2782.1万头,同比增长3.8%,牛出栏125.2万头,同比增长4.2%,羊出栏994.7万只,同比增长2.7%,禽类出栏64795.4万只,同比增长4.1%。
从分季分品种出栏量看:与上年同期相比,生猪出栏增幅逐季变缓,1季度增长5.8%,1-2季度增长 5.2%,1-3季度增长3.0%,全年增长3.8%。牛出栏增幅先快后慢。1季度增长7.5%,1-2季度增长9.7%,1-3季度增长4.9%,全年增长4.2%。羊和禽类出栏增幅上半年呈现负增长,下半年变为正增长。羊出栏1季度下降4.5%,1-2季度下降3.8%,1-3季度增长0.7%,全年增长2.7%。禽出栏1季度下降6.1%,1-2季度下降2.3%,1-3季度增长1.5%,全年增长4.1%。
从分品种存栏情况看,2010年,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存栏除生猪略有下降外,其他三类主要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变化态势与全国走势大体一致。2010年末,全省生猪存栏1442.5万头,同比下降2.7%,其中:能繁殖母猪144.7万头,同比下降1.2%。全省牛存栏150.9万头,同比增长1.4%,羊存栏590.5万只,同比增长1.0%,禽类存栏23329.8万只,同比增长 3.5%。
从销售价格看:2010年全省活体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出售价格呈“V”型变化之势。生猪一季度全省平均出售价格为11.13元/公斤,二季度为9.36元/公斤,三季度为11.63元/公斤;四季度为12.87元/公斤;牛一季度全省平均出售价格为16.28元/公斤,二季度为14.74元/公斤,三季度为16.15元/公斤;四季度为17.26元/公斤;羊一季度全省平均出售价格为 17.04元/公斤,二季度为16.16元/公斤,三季度为16.88元/公斤;四季度为20.97元/公斤;禽类一季度全省平均出售价格为8.56元/ 公斤,二季度为9.84元/公斤,三季度为9.90元/公斤;四季度为10.71元/公斤。
从发展趋势看:规模户和非农单位户在增加,散养户减少。按照现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畜禽监测规模统计标准计算,2009年全省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养殖户5229户,非农单位户1631家,规模养殖户(场)的猪、牛、羊、禽四大主要畜种肉产量分别占同品种产量的20.7%、13.5%、8.2%和43.6%,年末存栏量分别占17.1%、13.6%、1.8%和30.2%,数据显示:我省禽类规模户养殖程度较高。到2010年末,全省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规模养殖户5776户,非农单位户1907家,分别增长了10.5%和 16.7%。同年,规模养殖户(场)和生产单位的猪、牛、羊、禽四大主要畜种肉产量分别占同品种产量的23.0 %、20.1%、8.5%和53.4%,年末存栏量分别占17.1%、18.0%、2.5%和32.7%。一年间,规模养殖单位数量、肉产量和存栏量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我省畜牧业养殖正在由分散经营的传统养殖方式向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方向发展。
从产量构成看:生猪生产依然是我省畜牧业的主打产品,猪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猪、牛、羊、禽四个主要畜禽品种产量分别为238.6万吨、18.5万吨、14.2万吨和104.1万吨,四大品种肉类产量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 4.9%、3.8%和27.7%。
二、价格因素对畜牧业生产影响大
由于生猪生产依然占据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因而生猪生产情况的变化波动会影响畜牧业整体发展态势。2010年以来,一方面是猪肉价格起伏变化较大,另一方面则是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价格因素对畜牧业生产特别是生猪生产产生重大影响。从生猪销售价格看,上半年一路下滑,下半年开始触底反弹。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的特征在2010年的生猪生产中变现比较明显。
2010年上半年我省生猪生产表现为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的态势,出现猪肉价格下跌。从供给看,2010年上半年我省生猪出栏1289.9万头,同比增长5.2%,供给大幅度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生猪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再加上政府鼓励,养猪有奖励和补贴,各类资本迅猛汇集到生猪业,推动了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从需求看,由于生猪外调受阻、猪肉消费下降,首先是春节过后市场猪肉需求量大幅下降,再加上外出农民工的增多,使市场购买猪肉能力减弱,肉类消费减少,加之鸡、鸭、鱼等其它肉类替代品较多,也一定程度上抵减了猪肉的消费量,需求量下降。同时,国家有关部门对稳定产量、促进供求平衡的调控能力显得不足,同时农村民间行业组织发育相对薄弱,养殖者对接市场、调节生产节奏的能力不强,养猪处于亏损状态。
进入2010年下半年,因生产、成本、政策等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支持猪肉价格触底回升。从需求看,收储政策的拉动支持了生猪价格的回升。针对今年初生猪价格不断下跌,生猪市场持续低迷和养殖农户亏损严重的不利形势,2010年4月开始,国家先后5次启动中央冻肉收储,有力提振和拉动了生猪市场,特别是随着收储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猪价上涨的推动力也越来越强,与上半年收储初期相比,下半年的托市效应显现,生猪价格回升加快。同时,饲料价格上涨,养殖成本增加,迫使猪肉价格回升。2010年,粮食收购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且稳中有升,特别是目前养猪饲料如玉米、小麦麸、豆粕、育肥猪饲料等原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生猪饲养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生猪养殖成本升高,成本增加一定程度带动了生猪价格回升。生产成本的推动迫使猪肉价格回升。
三、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安徽畜牧业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化程度迅速提升的关键时期,虽然我省畜牧业生产发展较为平稳,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区域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但在畜牧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生猪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总的来看,我省畜牧业发展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阶段。推进畜牧业发展依然需要从转变增长方式和生产方式入手,加快推进现代化养殖方式,努力实现畜牧业生产的现代化。
一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当前,我省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大型生产单位中表现为较好的现代化水平,而在一些中小企业和养殖户中现代化水平不高,传统养殖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饲养方式相对落后,养殖风险较大,影响了畜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2009年到 2010年上半年生猪养殖低谷给生猪养殖户带来了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阴影,虽然目前已经走出了低谷区,但在调查中仍有许多养殖户表示心有余悸,并且也有许多小型的生猪养殖户退出了生猪养殖这一产业。饲养方式相对落后,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目前,小规模分散饲养在养猪业中占大头,(生猪规模户,存栏量按250头),普遍存在养殖基础设施薄弱、饲养技术不高、疫病防控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组织化程度低和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养猪业承受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损失。
二是产销利益分配不均,猪农话语权不够。由于生猪产销衔接不紧密,养殖与加工销售环节上存在利益分配不均衡,养殖收益是不确定的,销售收益是确定的,不论市场怎样,销售是赚钱的。加工企业和流通环节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往往在市场波动时联手压低生猪收购价,转嫁市场风险,猪农承担了大部分的价格风险。同时,国家生猪储备能力比较弱,市场引导生产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国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使猪肉产品供应能力得到了提高。但仍然存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引导生产能力弱等问题。当生猪少时,有一定应变能力,但当生猪多时,没有好的措施,无法保护中小养殖户的利益。政府对生猪生产发展和市场价格波动调节缺乏有效手段,仍然存在养猪业大起大落的现象。
三是生产成本亦即饲料价格不断上升。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户难以承受。玉米、豆粕作为两种主要饲料原料,分别占饲料总量的60.0%、28.0%左右。目前玉米价格为2.1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的1.8元/公斤上涨了17.0%;豆粕价格为4.2元 /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的3.5元/公斤上涨了20%。按照正常生长周期测算,每出栏一头商品猪,仅饲料一项成本就要增加18.0%左右。这样的成本增长,对养殖户形成较大压力,大的养殖户还可以通过规模养殖一定程度上化解上涨成本,小型养殖户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四是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家一户的养殖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小农经济也开始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化,在农户家庭养殖所占份额依然较大这一基本事实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畜禽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牲畜与人争空间。多数家庭畜禽养殖户养殖环境较差,造成浅表水源污染,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对于规模养殖而言,由于大型治污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大,受经济条件限制,一些规模养殖场也没有实现达标排放,造成面源污染,也给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四、畜牧业发展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为推进我省畜牧业生产,特别是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除了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好现有的政策、措施、技术等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关注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和强化畜禽规模养殖扶持政策,继续加强畜禽产业的规模化养殖。不论是养殖技术上,还是养殖成本上,规模化养殖都明显优于小型养殖户和散养户,并且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集约型的规模化养殖可以节约大量社会资源,各级政府要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和帮助中小规模的养殖户,扩大经营规模,使更多的养殖户能走上科学养殖规模养殖的道路。
二是政企合作,建立养殖保险。由于养殖是一个具有较长生产周期的产业,它的风险也较大,那么建立合理的畜禽养殖保险制度能够有效减少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畜禽产业中来,将畜禽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努力推进畜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要增加畜禽养殖的经济效益,仅靠出售初级产品是不够的,政府应当采取各项方法,吸引和引导社会资金开办畜禽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而各企业也应当牢牢树立创新理念,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拓展市场,创造市场。
三是加大力度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严格遵守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加强宣传,明确责任,将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妥善处理,保护养殖区的环境,维护人的身体健康。
四是继续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健全畜禽防疫体系。疫病对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威胁,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加强疫病防治,其关键就在于“防”,要健全防控体系,落实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工作,健全畜禽防疫队伍,明确责任。要落实好防疫资金,确保疫苗等物资。要对养殖户加强教育和交流,使他们能在养殖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异常,最大限度降低疫病暴发的风险。要坚决消灭疫病源头,彻底全面消毒,消除疫情隐患。
五是保障畜禽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终端的信息的透明及畅通。各部门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畜禽产品各个流通环节的跟踪调查,保障信息的畅通,严厉打击一切违反市场秩序的行为,取缔不必要的流通环节,使养殖户能增加经济效益,是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