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猪肠道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给养猪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现就疾病种发病原因及防制方法作一简要概述,供养猪场参考。
一、种类
1、猪肠道病毒感染。猪肠道病毒有六种不同的血清型。获得感染的方式通常为:小猪断奶后不久,母源抗体消失时感染;几窝小猪混在一起时感染。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不同的血清型有关,可表现为:脑脊髓灰质炎、生殖紊乱、腹泻、肺炎和心周炎、心肌炎等,严重感染的小猪可表现为灶性心肌坏死。
2、轮状病毒感染。该病多发于8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发病初期常在吃食后呕吐,排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灰褐色粪便,常因脱水而在3-7天内死亡。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黏膜脱落,有的病猪小肠黏膜充血或出血。目前尚无特效疗示和预防疫苗。在流行地区,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以得到母源抗体的保护。
3、肠腺瘤复合症,又叫猪的增生性肠病。多见于3-8日龄猪。根据病变特征可分为肠腺瘤病、坏死性回肠炎、局部回肠炎和增生性出血性肠炎4个类型。临床表现为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严重腹泻,体重减轻,被毛粗乱和贫血。如果病程延长,将会排出黑色柏油样的粪便,以后逐渐变淡;有些猪不表现粪便异常,但可视黏膜苍白。
4、耶尔林氏菌病。以夏季和冬季多发,呈散发性,病猪潜伏期2-3天,初期体温40-40摄氏度,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粪便中常混有黏液和脱落的肠黏膜。后期体温下降,皮肤发绀、消瘦、脱水。剖检可见结肠和直肠孤立淋巴滤泡肿大,向浆膜层或黏膜层突出。小结肠和直肠粘有溃疡灶。
5、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为冠状病毒,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病初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排水样、灰黄色或灰色粪便,有酸臭味,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日龄较大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食后易呕吐,排粥状或水样稀便,剖检小肠肠管膨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仔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6、猪传染性胃肠炎。各龄猪均易感,以冬末或早春的2周龄以下仔猪多发,传播速度很快,且具有较高死亡率。仔猪哺乳后常出现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水样黄色或灰白色粪便。断奶以后的猪症状轻微,仅表现减食、腹泻,个别猪食后呕吐,但死亡率较低。肥猪、母猪症状较轻,表现为食欲不振,个别有呕吐、水样腹泻症状,一般5-8天后腹泻停止,病猪恢复健康。剖检可见胃底部、肠道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肠系膜血管充血;有的患病仔猪会并发肺炎。
7、猪大肠肝菌病。主要包括仔猪黄痢、白痢和仔猪水肿病。黄痢可发生于出生7日内的仔猪,1-3日龄多见,有的仔猪在生后12小时或3天内突然发病死亡,发病猪的主要症状是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稀粪,内含凝乳块,吃奶减少或不吃,脱水,眼球下陷,迅速消瘦;如不及时治疗,在一两天内死亡。白痢多发于10-30日龄以内的仔猪,病猪粪便呈乳白色、淡黄绿色或灰白色,腥臭,常混有黏液而呈糊状,其中含有气泡,如不及时治疗,下痢加重、呼吸加快,走路不稳,5-6天死亡;剖检可见结肠内容物呈现糨糊或油膏状,乳白色或灰色,粘腻;小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猪水肿病多见于生长发育旺盛的断奶仔猪,病猪眼睑水肿,共济失调,后期出现神经症状。
8、猪密螺旋体病。又叫猪痢疾、猪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7-12周龄的猪我发。其特征为大肠黏膜性出血、下痢及坏死性炎症。一般消毒药物都可杀死此病原体。病猪初期体温可达40-41摄氏度,排黄色或灰色软便,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黏液及黏膜,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后期营养不良脱水死亡。剖检可见在大肠部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肠壁肿胀、增厚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呈暗红色;有的出现坏死性炎症,附有干酪样假膜。临床诊断一般采新鲜粪便,涂片,用结晶紫染色,镜检,每个视野可见到5个以上细长弯曲、两端尖锐的密螺旋体。如暗视野镜检新鲜病粪,可见活泼运动的大型螺旋体。
9、猪梭菌性肠炎。又称为仔猪红痢、坏死性肠炎、出血性肠炎,病原体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初生仔猪易患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排红色粪便。主要发生在1-3日龄的初生仔猪,急性发病时不显症状,不拉稀,只是突然不吃奶,很快便死亡。慢性发病则表现为吃奶减少,精神不振,离群,四肢无力,行走不稳;下痢,排红色液状血便,腹臭其中混有坏死组织的碎片及小气泡,有些猪粪便灰黄色,体温一般在40摄氏度左右,死亡率50%-100%。有些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剖检可见小肠有深红色或黑紫色病变,肠腔内有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和气泡,肠黏膜潮红、肿长出血。重者有灰黄色麸皮样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临床上一般将肠内容物涂片、镜检、若查出革兰氏阳性梭菌,即可确诊。
二、病因
猪的肠道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但总的进行分析,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是造成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毒不全面、不彻底,导致周围环境中致病微生物浓度太高。
二是饲养管理不当。如在开放或半开放性猪舍饲养的猪只,夏季的环境温度易使猪产生应汽船,扰乱了机体的正常代谢,造成肠道疾病的发生,在密闭猪舍,往往由于通风不良,造成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如果湿度较高,更有利于致病性病原微生繁殖,为肠道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同进,如饲养管理过程中突然更换饲料、改变饲喂习惯等,均易造成肠道疾病发生。
三是饲料品质不良。如饲喂了霉料变质的饲料、冰冻饲料及未经煮熟的豆类制品等
四是细菌、病毒侵袭。由于以上各种因素的存在,扰乱了猪只胃肠道正常的消化机能,各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使胃肠道发生程度不同的病理变化,影响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使大肠对水分的吸收作用明显降低,造成腹泻;腹泻又使体内水分、电解质、氯化物等丧失,造成机体脱水;伴随着脱水、失盐而发生酸中毒,使体内血液浓缩,外周循环阻力增大,心脏负担加重。同时,由于肠黏膜的脱落和坏死,使机体的屏障机能丧失,细菌和毒素大量进入血液,使机体发热,引起中毒,严重时造成猪只死亡。
三、防制
按照防重于治的方针,生产中应着重搞好预防工作;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猪只,要隔离观察饲养一月以上,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猪肠道疾病的发生多与应激因素有关,在捉猪、运输、气候及饲料变化时,应尽力减轻或降低应激因素的发生,以降低发病率。如果猪只发病,首先应查明病因,确诊后进行治疗。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严格进行消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周围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可用生石灰水或2%火碱水定期(一般每周一次)对猪舍地面进行消毒,用百毒杀、新洁尔灭或苏儿对用具进行消毒。猪场大门要设置消毒池,严防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区;工作人员入场要更换工作服,工作鞋,经过紫外线灯照射方可进入;彻底清除猪舍周围的杂草,因为可能有大量的病原菌附着在上面。猪粪应堆积密封发酵。
二是要加强饲养管理。饲养管理包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首先应注意保持各类猪只肠道菌群平衡,改变饲料品种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饲喂要定时、定量、定温、定质,严禁饲喂发霉变质、毒素含量高及冰冻饲料。其次要做到冬季注意保温防寒、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减轻冷热应激对猪只的刺激。
三是猪只患病后,如出现拉稀,就应注意及时补充体液,以防机体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2.75g兑100ml水,按每kg体重50ml饮用。
四是要注意及时调整肠胃功能。在饲料中添加0.1-0.2%HF复合酶和适量食醋,可对胃肠功能的的调整起一定的作用。
五是严防细菌病毒侵袭。除要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对环境、用具等进行消毒外,还要定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尽量减少各类致病细菌的侵袭机会。猪只发病后选用抗生素时,最好做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定药物品种,及早进行治疗,但应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以减少猪只体内药物残留,保证肉品品质。同时要针对猪龄状况和发病特点,注意强心、补液、止泻和调整综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