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我国玉米、豆粕两大饲料原料价格分别自3月中旬及4月上旬开启持续下跌模式,近期出现明显止跌迹象,豆粕价格更是连涨近一周。说来也巧,就在原料价格止跌反弹的同时,跌了近半年的国内猪价也开始持续涨价,且近两日猪价涨幅有加大之势,各地纷纷突破10元/公斤,最高价已经达到12元/公斤。市场有人认为是猪价的上涨带动了原料涨价。相反地,也有人认为是原料涨价带动饲养成本的提升,进而拉升猪价。
5-25.jpg
那么,本轮原料价格的反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与猪价是否关系?未来原料价格涨跌情况与备货建议是什么?
一、干旱、缺粮、运输促成玉米止跌行情
进入拍卖季之后,我国玉米市场也逐渐进入阶段性“好粮好价”季节性行情。目前东北、华北等地玉米价格结束持续下行,逐步企稳,局地小幅反弹。按理说,市场流通的政策玉米数量庞大;根据行情宝追踪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临储玉米拍卖总成交量约为3600万吨,不过已出库数量约占拍卖总成交粮源的三分之一,因此短期流通粮源并不能对市场造成致命打压。
你只知道猪价涨了,却不知道饲料成本也在涨,进口猪肉还会暴增!
与此同时,拍卖粮主要集中在东北,东北产区贸易商大量外运走货造成物流紧张,走货压力较大,加之运费上调,导致玉米市场受到阶段性提振而出现止跌现象。
目前正值春播玉米生长阶段,也是天气炒作最为“猖狂”的时间窗口。前段时间东北干旱天气闹得沸沸扬扬,不少机构开始下市场调研东北各地种植情况。尽管近期局部地区出现降雨天气,不过仍有机构认为干旱天气直接影响了今年东北部分地区新季玉米单产,因此市场对秋收后玉米价格均持有看涨意向,这也是导致近期玉米价格止跌的一个原因。
二、中美贸易战停火 豆粕价格触底反弹
你只知道猪价涨了,却不知道饲料成本也在涨,进口猪肉还会暴增!
今年4月初国内豆粕价格出现明显暴涨行情,主要由于中美贸易问题升级初期,我国政府宣布拟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关税,市场担心大豆进口量下降,豆粕期现货价格急剧飙升。随着双方关系缓解,加之国内需求端低迷,豆粕价格开启断崖式下跌模式。
根据行情宝监测数据显示:5月18日基本为年内触底价格,较4月初高点下跌465元/吨。从本周一开始,国内豆粕市场再度开启触底反弹行情,一周涨幅约为45元/吨;而带动本周价格接连上涨的动力依旧是中美问题:双方本周谈判过后双双达成共识,其中一条,双方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导致美豆期价开始出现明显反弹,进而带动国内豆粕价格走高。
也就是说,近期导致国内豆粕价格大涨大跌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中美贸易问题。当然,国内供需方面也并未只是“看热闹”,对近期豆粕价格的反弹依旧起到一定影响。随着美豆盘面对豆粕价格的带动走高,导致上游油厂挺价意愿增加,而下游也在加快采购提货速度,油厂前期胀库情况有所缓解。
三、终端需求疲软依旧是原料市场的“软肋”
你只知道猪价涨了,却不知道饲料成本也在涨,进口猪肉还会暴增!
原料价格的涨跌与猪价之间不存在特别直接的关系,一般原料需求端基本是与猪只多少有关。尽管目前猪价出现反弹行情,不过市场生猪存栏水平依旧偏低。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4月份生猪存栏量比3月份下降319.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352.467万头,较上月下降47.6万头。而且本次猪价反弹主要由于低价引发的惜售导致屠企收购难度增加,进而带动了一波价格反弹。因此,存栏水平偏低依旧是限制饲料需求的主要原因。
尽管未来几个月是水产养殖旺季,对原料需求会有所提升。但这仅仅是对蛋白原料起到了有限的提振,这里主要说的就是豆粕。而且,若豆粕价格出现明显上涨,饲料厂或将降低其添加比例,因此对豆粕的整体提振依旧存在不确定性。
四、未来原料价格涨跌及备货策略
对未来玉米行情预测:在今年秋收前,基层市场流通的主要粮源依旧是临储政策玉米。从国家去库存意愿强烈的角度来看,未来周度政策玉米投放量将继续维持在700-800万吨这样一个水平,因此对市场造成的供应压力较大。不过,对于饲料养殖终端来说,优质玉米在新粮上市前将处于青黄不接时期,因此“好粮好价”行情将持续出现。行情宝建议对玉米质量要求较高的企业及个人抓紧对优质玉米进行备货。
对未来豆粕行情预测:行情宝认为5月中下旬豆粕价格阶段性探底已经完成,进入6月之后将进入最为火爆的对美国大豆的“天气炒作”阶段。根据历史行情来看,此时价格基本是以上涨为主。不过,国内供需终端能够提供给豆粕市场的利多有限,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未来豆粕价格将呈现阶段性反弹为主,回调同样在所难免。
最后,不论是原料还是生猪,进口依旧是影响其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美双方达成贸易共识,我国将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量,而这主要体现在猪肉以及粮食进口方面。
不过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这里只是强调加大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量,而且必须是在国内需求所能容纳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农产品进口数量增加,其他国家的进口量将会有所减少。因此,进口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宜被过分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