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母猪场的胎次结构分布和合理的母猪淘汰是维持猪场生产繁殖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合理的后备母猪更换率又是维持猪场较好的胎次分布与补充淘汰母猪的重要方面。文中比较了两个猪场的不同后备母猪更换率、母猪淘汰率和胎龄结构,分析了两个猪场的生产水平,以为广大养殖精英在猪场养殖中提供参考依据。
一、批次生产中维持40-50%的年度更新率是比较适合的
不管是出于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后备母猪的更换是母猪场非常重要的一项生产成本。批次生产中一般认为欲维持猪场较好的胎龄结构,40-50%的更新率是比较合适的。
本文比较了2个在后备母猪更新率、胎龄结构方面(每个生产周期的平均胎次和分布)完全不同的猪场的情况以考究更换率对猪场的影响情况。
首先,我们分析了两个猪场近3年母猪更换率与平均胎次情况。
后备母猪更新率取决于猪场母猪的淘汰率,在保持基础母猪稳定的前提下,在淘汰母猪的同时必须引进同量的后备母猪以维持猪场的生产量。因此,很明显,A猪场的母猪淘汰率要高于B猪场。那么,为什么A猪场有这么高的淘汰率呢?
下图可以给出解释,下图为猪场2016年每个生产周期淘汰的比例。
淘汰率=每周期淘汰母猪的数量/每周期引进母猪的数量
从上图可以看出,A猪场在前期淘汰母猪数量较多,而B猪场在1-5胎则保留了较多的母猪,从而使得其可以淘汰大量6胎次以后的母猪。
事实上,我们比较两个猪场母猪因年龄死亡和卖出的母猪的数据发现,两个猪场死亡母猪平均死亡年龄相似,但B猪场卖出(决定可淘汰)母猪的平均胎次年龄要高得多。
胎次结构分布(2016年12月31日)
A猪场尽管具有较高的更新率,但生产性能并不理想(因为多数情况下3胎次到5胎次母猪生产性能最好),且其需要6胎次以上母猪较多。该猪场的胎次结构分布图类似“U”型,所以生产性能表现并不佳。
二、年轻胎次母猪淘汰率最小化有利于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以上数据表明,早期生产周期最小化母猪更新率才有利于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1、减少需要更换的母猪的比例;
2、千方百计提高母猪的生产使用年限,提高母猪的利用率;
3、获得生产性能更高的胎龄结构分布。
当然,较少的后备母猪更新率并不是一味的不让母猪淘汰,这需要根据猪场具体情况而定(如2次以上配种不孕、2次以上流产、胎次7胎以上等符合淘汰标准的母猪必须淘汰),对于减少后备母猪更新率,我们在批次生产中要做的是:多主动淘汰繁殖性能差及高胎龄的母猪,尽量减少那些非正常原因的淘汰(如配种、肢蹄病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