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进入秋冬季节,由于气候的变化,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给猪场的正常生产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加之种猪群刚刚经历了夏季高温、高湿的洗礼,猪群的体质还处于一个恢复期,随着冷空气的到来,猪群的应激反应明显增加。近期笔者所在区域的很多猪场怀孕母猪出现了不定比例的流产,保育猪体温升高、腹式呼吸、乍毛、有神经症状等,进而导致死亡率偏高。
为什么一直都很稳定,进入这个换季的时期就不稳定呢?这令很多养猪人疑惑。笔者走访处理了许多不稳定猪场的案例发现,这里有季节变化的原因,也有猪场管理上变化的原因,尤其是疫苗免疫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导火索之一。下面笔者就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不稳定猪场的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一、猪场基本情况
该猪场为江西某养猪企业的一个分场,经产母猪存栏600头左右,自繁自养,分点式生产,仔猪21日龄左右断奶,26日龄左右转保育舍,63日龄左右保育转育肥舍。主要疫苗免疫程序:母猪猪瘟、伪狂犬均实行普免3次/年,蓝耳实行配种后60天跟胎免疫;生长猪猪瘟21、65日龄免疫2次,蓝耳14日龄免疫1次“瑞兰安”(后改为江西毒株),圆环14日龄免疫1次,伪狂犬1~3日龄(滴鼻)、70日龄、100日龄免疫3次“清伪灵”。从该场最近(2016年6月)的抗体检测情况来看猪瘟抗体相对较好,蓝耳抗体也较好,伪狂犬全场gE抗体呈阴性。
二、主要发病情况
该场近一年来的生产都比较稳定,母猪产死胎、木乃伊、弱仔等无效仔的比例为6%~8%,流产率也很低。产房仔猪的成活率在97%以上,保育成活率在97%以上,育肥成活率在98%以上。该场从2014年初开始一直使用“瑞兰安”,蓝耳一直比较稳定(2015年出现过短期不稳定,后诊断是圆环的问题,加强圆环疫苗免疫后猪群就逐步稳定了)。从2016年8月份起该场母猪、小猪的蓝耳疫苗更换成了国内某厂家的江西毒株蓝耳疫苗。8月份猪场还比较稳定,到了9月下旬,由于气候变化,气温突然下降,该场断奶1星期左右的保育猪开始出现体温升高、腹式呼吸、乍毛、耳朵发绀、神经症状等临床表现(图1~图4),后来保育后期、育肥前期的猪也出现类似症状,保育死淘率超过8%,育肥死淘率也超过3%。
三、剖检变化
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肺部间质增宽、肉样变等(图5、图6)。
四、处理措施
从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诊断(该场送病料到国内某检测机构检测抗原,结果为高致病性蓝耳阳性)来看,该场的临床不稳定主要是由蓝耳病引起细菌性继发感染导致的。故采取措施如下:
(1)小猪的蓝耳疫苗更换回天津株疫苗“瑞兰安”,仍然在14日龄免疫。
(2)小猪断奶时注射“瑞可新”0.2毫升/头,转群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同时保育舍加强保温措施。
(3)转群后2周左右开始用替米考星+氟苯尼考+阿莫西林连续保健1周。
从猪场反馈来看,调整免疫保健方案后的猪群基本稳定,已经发病的猪经过“瑞可新”和“易速达”治疗后有60%左右逐渐恢复,部分死亡,一部分差的猪只被淘汰。
五、启示
(1)江西毒株疫苗毒力强,免疫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易导致小猪继发细菌感染。同样是变异株的天津毒株疫苗,毒力更弱,免疫后小猪反应较小。
(2)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大、气温降低是蓝耳病的诱因。尤其对于免疫江西毒株的小猪更明显。这可能就是有的猪场感觉夏天更换成江西株疫苗,小猪似乎没反应,而到了季节转换或者气温骤降的时候,更换疫苗后小猪不好养的原因所在。
六、小结
针对秋冬季节疾病多发,猪场应该从管理、环境、营养、免疫等方面提高猪群内外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疾病的诱因,同时,要确实做好蓝耳、猪瘟、圆环、伪狂犬等基础疫苗的免疫,方可有效减少秋冬季节猪群疾病的发生,实现猪群的健康生长,提高养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