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2011年以来,尤其是2013年下半年开始,川渝地区猪场呼吸道疾病发生了明显变化,发病率更高、更顽固、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等因素,让养殖场蒙受了巨大损失。化验室诊断结果显示,这与目前流行的伪狂犬变异毒株(基因II型)有关,实践证明,通过选择合适疫苗和优化免疫程序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
川渝地区猪场呼吸道的发病情况
川渝地区气候温热潮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高。2004年~2012年,主要以支原体气喘病感染为主,随着支原体疫苗的接种以及泰妙菌素、替米考星、林可霉素等抗生素的应用,支原体的危害在逐年下降。2013年~2015年,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成为川渝地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使用高品质“氟康泰”、“服而舒”和“副诸清”取得了理想的防治效果。2013年下半年开始,川渝部分猪场呼吸道疾病变得更为顽固,以及伴随发热(40℃以上)、抗生素无效、死亡率高的特点,给养殖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呼吸道疾病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
疾病症状。育肥猪发病率高(40%左右)、体温40℃以上,剧烈咳喘,使用“氟苯尼考、泰妙菌
素、替米考星、泰万菌素、多西环素、板青颗粒、止咳平喘散、黄芪多糖提取物”等效果不理想,顽固性呼吸道症状仍频发。
病理变化。病死猪进行多头对照解剖分析如下: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紫红色病灶、部分间质性肺炎坏死、间质水肿,肝脏、脾脏典型白色坏死灶,个别胸腔积液、肺脏同胸壁黏连。
化验室诊断结果。2013年至今,对16家发病顽固的猪场进行了病料抗原检测和药敏实验,检测结果为猪伪狂犬病(PRV)55%、猪高致病性蓝耳病27%、蓝耳病0.625%、圆环病毒13%、传染性胸膜肺炎97%、支原体68%。其中病毒病主要是伪狂犬、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细菌性疾病主要为传染性胸膜肺炎。
伪狂犬病变异与免疫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对PRV的早期毒株、当前流行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经系统遗传进化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首次提出了PRV存在两个主要基因型并且具有一定地域性。欧美国家毒株主要为基因I型,亚洲国家毒株主要为基因II型。我国PRV毒株以基因II型为主,而Bartha疫苗为基因I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Bartha疫苗免疫猪场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原因。(引自哈兽研的“哈兽研发现猪伪狂犬病病毒遗传变异的新特征”)
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和变异毒株的抗原性差异较大,于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的攻击,猪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对接种羊只能提供50%的保护;而对于经典伪狂犬病毒强毒株的攻击,则提供100%的保护。同样,对于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的攻击,Bar?tha-K61株对接种猪只能提供部分保护。(引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李国新、童武、郑浩、童光志等人的《猪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的特性及其疫苗的研究现状》)
现有广泛使用的Bartha-K61疫苗株属于基因I型,这也许是它免疫效果欠佳的原因。
疫苗优化选择及免疫程序调整结果
对顽固性呼吸道猪场疫苗的优化选择及结果。将猪场原伪狂犬疫苗(Bartha-K61株等)调整为畜科华神兽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伪狂犬三基因缺失活疫苗SA-215扑伪优。(“何方论坛”中国猪伪狂犬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者郭万柱教授《基因缺失疫苗在猪伪狂犬病防控中的关键作用》的报告中,SA-215株同我国暴发的PRV同属基因II型)
免疫程序调整。在蓝耳病、圆环预防保健的前提下,母猪每季度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哺乳仔猪出生24小时内“SA-215扑伪优”滴鼻1头份,保育猪4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生长育肥猪70日龄颈部肌肉注射1头份。
结果。育肥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至3%~4%,用药成本下降21%~34%,仔猪腹泻率下降7%,长势和整体度有所改善。发病猪群紧急接种“SA-215扑伪优”1头份,配合“氟康泰+服而舒”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自2011年以来,由伪狂犬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猪伪狂犬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伪狂犬病活疫苗(Bartha-K61株)和变异毒株的抗原性差异较大,Bartha-K61株对接种猪只能提供部分保护,通过实验室诊断选择与我国暴发的PRV(基因II型)同源性较高的“SA-215扑伪优”伪狂犬三基因缺失活疫苗对现阶段伪狂犬病能起到较为理想的保护,对猪场顽固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能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