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与海外中心共同承办的“农业转型与城镇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食物安全与营养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王韧,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代表屈四喜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粮食安全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指导委员会委员梅方权教授主持。
陈萌山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城镇化速度加快,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农超对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当前,农产品供给持续增长,营养不足人口显著减少,食物消费结构迅速由以谷物为主向以富含蛋白质为主的饮食习惯转变、且呈现多元化特点。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食物安全与营养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二是高蛋白、多元化饮食结构和品质化消费需求上升;三是农产品进口量日益增加;四是慢性病高发以及沿海和内地、粮食产地和销地之间的消费能力差距大;五是小农为主导的生产方式。他强调,中国的食物安全与营养必须树立“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的新理念,围绕食物生产、食品工业发展、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营养性疾病控制等5大目标努力,全面实施以粮食为主的食物安全新战略、推动营养导向的可持续农业生产、建立更安全的食品价值链、强化脆弱群体的营养保障、加强国际贸易与合作。
吴孔明说,中国农科院长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基础与应用研究,不断探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和有效途径,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消除贫困与饥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农业走上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要素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农科院将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海外农业研究中心的工作,不断强化协同创新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和对接,为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作出自己的贡献。
王韧建议,应清晰认识转型和城镇化背景下面临的新的粮食安全与营养研究问题,加强研究创新与组织方式创新,开展宽范围的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投入,共同促进建立新的食物与营养系统。
会上,粮食安全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主席帕特里克·卡伦(Patrick Caron)博士,专家组项目组长杰西卡·法索(Jessica Fanzo)博士,信息所副所长、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凤英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可持续食物安全与营养的重点问题”“关于营养和食物系统报告的初步调查结果”“中国贫困地区食物安全与营养”的报告。
会议一致认为,当前全球食物安全与营养面临着城镇化和农业转型发展的挑战,人口迁移、脆弱群体、国际贸易、农业生物多样性、新出现的疾病以及遗传资源、现代育种等技术与知识的进步等都对食物安全与营养带来影响。面对食物消费中存在的过量、低质、价格高、不可持续等问题,基于健康和营养、环境和社会不平等的视角,迫切需要改变目前的食物系统。当前的食物供给面临着资源枯竭的挑战,但小农户仍然是重要的食物提供者,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镇化带来的压力对饮食和健康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营养也面临阶段性转型。建议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政策框架下加强食物系统的整合,重新审视国际贸易协议及其对膳食带来的影响,强化食物系统的投资和资助,提升培养食物系统和营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改善数据收集和知识共享,改善食物环境,激发消费者对营养食物的需求。
会议重点分享了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指导委员会关于“营养和食物系统”报告成果,探讨了在2030年议程的总体视角下关于可持续食物安全与营养的重点问题,以及促进全球食物安全和与营养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张陆彪、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陈志钢,以及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盖茨基金会、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以及农业走出去企业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