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大型饲料企业加快向养殖、屠宰、加工等中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整合猪产业链。同时,以“基地+终端”等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传统饲料业务转型。
饲料业多样化商业模式呈现,代加工模式的思考
2016年以来,环保政策持续趋严,散户加速退出,产业转型升级提速,在环保压力及行业发展广阔前景的巨大动力双重影响下,规模养殖企业迎来转型、扩张黄金期。
在这种形势下,大型饲料企业加快向养殖、屠宰、加工等中下游产业链延伸,积极整合猪产业链。同时,以“基地+终端”等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促进传统饲料业务转型。
在整体经济进入下行区间时,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开始暴露。特别是在饲料行业,接近50%的过剩产能成为行业之痛。为了整合饲料行业和养殖行业的优势资源,加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缩短供应链条,一度在电子行业流行的代加工模式不可避免地在饲料行业应运而生。
1 有利于闲置产能的充分利用
据统计,最新大型饲料企业的开工率只有50%左右,有的甚至还不到50%。以猪料为例,我国猪饲料产能在2.4亿吨以上,实际总需求量才8000万吨左右, 饲料企业纷纷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无可厚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推出饲料代加工模式,虽然饲料企业得到的单位利润率下降了,但是规模效应会凸显。此外,饲料企业的产能也被充分利用,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工人劳动生产效率,从而降了生产成本。
2 有利于降低企业销售成本
饲料企业面对养殖场和散养户的时候,传统销售策略多采用人海战术,务求覆盖每一个区域,每一个养殖场;在宣传方面,更是花样繁多,刷墙、挂横幅、请客吃饭、专家代言都是家庭作业一般,其他会议、展会、还有评选更是数不胜数。简单调查了一下,一般企业各类销售费用会占到成本的10%左右,有些企业甚至高达20%。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费用支出,甚至超过了企业的利润水平。如果代加工模式能够保持稳定的话,这块费用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削减,降低了企业成本。3 有利于饲料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
饲料行业由于顾客群体单一,覆盖范围有限,品牌效应更是非常明显,尤其是知名度还没有起来的饲料生产企业,代加工是塑造品牌的一个起点。何况本身来说,为规模养殖场代工本身就能起到非常好的广告效应。规模养殖场为保证产品符合自身质量要求,会对代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在这样“高要求”的压力下,饲料生产企业要想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客户亦或是获得更深远的合作,就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质量控制,为品牌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有利于养殖场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提升
养殖业若涉足饲料领域,是存在门槛的。做好饲料产品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配方设计、原料采购、品质控制和生产工艺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影响产品效果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教槽料,猪场需要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技术、加工工艺、原料新鲜度等要求却更加严格,专门投入设备去做并不是非常明智的举措。同时,现在关于饲料加工的政策越来越严格,环保压力与日俱增,养殖场把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把全部力量投入到最赚钱的环节,这是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的。
当然,凡是有利则有弊,饲料代加工单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生产效率进步的产物,专业的人负责专业的事,得心应手,并且更有效率。然而从代加工的本质上来说,由于双方并非站在平等的位置,养殖场可能会利用买方市场的地位去压低价格,从而影响双方的健康关系。众所周知,在产品的价值链上,最赚钱的地方在于价值变现的环节,而生产这一步却是最容易受制于人的环节。
还有一点,如同播恩集团董事长邹新华所认为的,代加工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的管理,如果仅仅是猪场的代加工,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只是给养殖户做采购、做品控、做加工,实际上是一种东莞模式——贴牌。而代加工饲料企业能否直接对外销售双方制定的饲料,委托方提供的商标或者资质是否真实有效,这些都得有一个比较详尽的评估和具体的约束。否则一不小心就会侵犯他人的商标,帮助他人制造假冒饲料产品。
其次,国家颁布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中对于饲料代加工已经有了明确的相关规定,如果是贴牌生产,合作双方都得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生产能力。这就意味着,单纯的销售型公司还不具备法律认可的贴牌生产资质。
由此可见,这种利弊参半的模式是否能在行业里盛行,最终会演变出怎样的形式,尚且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