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摘 要: 初产蛋鸡瘫痪综合症成为近年来危害蛋鸡养殖的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及蛋鸡的死亡淘汰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引起广大养殖户及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根据初产母鸡瘫痪猝死症流行病学情况,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帮助。
初产蛋鸡由于鸡体消耗增加,在营养供应不足、光照时间过长、气温较高等不良条件下,极易引发瘫痪症,轻则影响产蛋率,重则将导致鸡只死亡。当前恰逢夏秋之交,温差明显,白天温度仍然较高,如饲养不当,极易引发初产蛋鸡瘫痪症,须认真加以防治。
1 初产蛋鸡瘫痪的病因分析
1.1 案例分析
近几年来,多数养鸡场常见部分蛋鸡群于初产期发生以腹泻、两腿瘫痪、输卵管阴道部宿蛋为特征的疾病,发病鸡群产蛋率上升缓慢,甚至下降,并长期不断地零星死亡,经济损失严重。为此,笔者针对洛阳地区初产母鸡瘫痪猝死症流行病学情况,在调查的 49 个发病群中,夏季发病 29 起,发病率 59.3%,显著高于春、秋、冬三季(P<0.05);日龄在 150 ~ 170d 的发病比率为 73.3%,高于其它年龄段(P<0.05);在调查的 203 只发病鸡中,0 :00 ~ 6 :00 点间发病127 只,占样本总数的 62.6%,发病率显著高于一天中的其它时间段(P<0.05);从 49 起发病鸡群中,随机抽取 7 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发病鸡群统计其发病率,平 均 发 病 率 为 0.6%。 结 合 实 验 室 诊 断, 确 诊 为 大肠杆菌所引起。天气炎热季节发病严重,且夜间死亡。鸡舍温过高,白天鸡的饮水量是正常量的 4 ~ 5倍,腹泻失水,带走大量电解质 ;体液增多,导致水肿和因静脉压过高而使右心衰竭。但夜间鸡无法饮食,水的摄入完全停止,而腹泻失水未停,肾脏损伤而使尿量不能相应减少,使机体血容量减少,发生脱水,静脉回流血减少,造成酸中毒和心力衰歇而死亡。
1.2 病因分析
本病主要发生于蛋鸡初产期,开始鸡群中每日或隔日早晨具有 1 ~ 2 只鸡瘫痪或死于笼内,而白天鸡群神态、饮食均无异常。随着产蛋率升高,一段时间内病鸡增多,而后又减少,当产蛋率为 60% 左右时发病逐渐停止。由于发病鸡均为开产鸡,造成产蛋率上升缓慢,若伴有不良应激因素或合并继发感染可延长病程,同时发病率增高。产蛋率达 40% 左右的鸡群发病,因开始病鸡出现较多,故有产蛋率暂时下降现象,而产蛋率达 60% 以上的鸡群一般仅为个别发病,对产蛋率上升无影响。
剖检瘫痪、病死鸡,虽然可见各器官的充血或出血现象,但主要病变在直肠下段和泄殖腔以及输卵管阴道部。首先由泄殖腔炎的上行性感染引起输卵管阴道部发炎,出现粘膜水肿、管腔扩张受限。当蛋行至发炎部位,该处变得收缩无力,致使蛋宿留不下。一方面,宿留蛋压迫粪道和输尿管,阻碍了粪尿的排泄,使鸡感到严重不适而惊恐发出尖声嚎叫 ;另一方面,宿留蛋压迫神经造成后肢麻痹,若能及时采取人工助产,病鸡症状很快缓和,半日后即可恢复正常,否则,蛋宿留部位长时间压迫和细菌的大量繁殖而致周围组织坏死。全身症状加重,病鸡很快死亡。由此可见,初产蛋鸡初产期瘫痪是由输卵管阴道部蛋宿留所致 ;而蛋宿留是由输卵管阴道部发炎肿胀,引起管腔狭窄、收缩无力所致 ;而阴道部发炎则由泄殖腔炎的上行性感染所导致 ;泄殖腔炎是由大肠杆菌病的症候群之一造成。
2 初产蛋鸡瘫痪的治疗措施
用于治疗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如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痢特灵等)均能有效地控制本病。但是,本病常常是群体中长期零星发病,如果全群用药代价太高,且停药后又很快复发。究其原因,泄殖腔部受粪、尿、蛋三方面的刺激,粘膜炎症很难恢复。故此,仅采取抗菌消炎难以彻底治愈,而应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抗菌消炎 :选用肠道不易吸收的抗菌药物,我们在病程后期采用了美国普强药厂产的利高霉素进行饮水,药物剂量前 4 天稍高于治疗量,维持量稍高于预防量,保证药物达泄殖腔部仍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治疗量每公斤饮水加 2 g,配成 0.2% 药液。
涩肠止泻 :用 1% 白矾液饮水,不但对肠道炎症部位有收敛作用,而且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亦有抑制作用。
人工助产 :宿留于阴道部的蛋可用手指轻轻拨出,或将蛋戳破拨出蛋壳,助产可使多数鸡病情缓解,有利于药物治疗。
近几年来,该病症给养鸡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诊断时,要根据临床症状分析病因结合实验室诊断,及时采取措施。因一些鸡场给鸡群常用某些抗菌药物,致使鸡群出现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从而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时用药应尽可能多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做到准确投药。采用大剂量,短疗程,同时采用多品种、多途径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产蛋鸡瘫痪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最为严重,各种日龄的产蛋鸡均可发病,成为现代化蛋鸡生产中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各类资料报道将本病列入杂症或营养代谢病一类。对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都认识很清楚,但对其病因、发病机理认识不清,只是一些分析推测,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因此成为一种诊断容易、治疗困难的临床常见鸡病。为此,应结合实际案例具体情况,分析其病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采取的治疗措施准确有效,才能避免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