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就我国养猪业来说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但是若要轮产业化的发展,应当是从1980年之后开始。特别是伴随饲料工业的崛起,生猪养殖业越来越朝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此在2000年之前,我们可以认为是饲料业主导了养殖业。
而进入2000年之后,特别是2005-2013年,饲料生产总量进入饱和阶段,在2013年总量1.9亿吨出现首次下降。就饲料企业产能利用率来看,行业的平均水平在40%,甚至部分大型企业利用率在30%左右。
2013-2017年,这个时期的中国养猪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阶段。一方面是2013-2015年第一季度的猪价低迷,导致大量猪场退出市场。由此带来饲料销量大幅下降,饲料企业纷纷裁员,收缩业务。
也基本在这个时候,所有的饲料企业都认为,单纯的饲料企业已经难以再有更大的发展,不少企业提出了转型互联网或者食品。
而在2015年猪价上涨,温氏、正邦、牧原大赚之后2016年-2017年饲料企业再次杀入养猪业,扛起了养猪的大旗,到处跑马圈地。比如今天我们看到,正大、大北农、新希望六合、禾丰牧业、正邦等等饲料企业,到处在找地,到处在投资或者收购猪场。
如果整个流程看下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到2013年,畜牧业的资本,都集中在饲料企业的手里。也就是说,钱,都让饲料企业赚走了。
任何行业或者任何产品,都不是永远增长的,其利润空间都是阶段性的。或者说,在饲料这个风口过去,饲料企业急于寻找下一个风口。
如今,在中小散户退出市场,温氏、正邦、牧原崛起之后,已经握有资本的饲料企业调转方向,又开始渗透到养猪业中来。
这个时候,饲料企业基本抱有四种目的。
一、养猪可以扩大饲料销量,特别是上市饲料企业,需要销量来维持市场占有率,稳定资本市场的信心。
二、现在中国养猪业正重新洗牌,现在不圈地养猪,以后想养,都没地方。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的猪场都是饲料生产、生猪养殖一体化的,不养猪,饲料卖给谁去?
三、未来养猪拼成本,只要把猪养好,成本控制好,大企业养猪也赚钱!比如温氏,养猪十几年,还从来没亏过。当然,温氏不亏,但是正邦、牧原却是亏损的。
四、表面养猪,实际上是为了食品。比如正大,新希望六和,目前战略重点都是围绕食品展开。
除了这些大企业,还有一大批中小型饲料企业也在养猪,比如自己建设种猪场,或者抓仔猪进行放养合同猪。但是根据静书了解,这些中小企业放养合同猪存在较多的问题,不论是利益分配,还是成本控制,与温氏相差甚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与这些企业合作的农户来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并不稳定。
为什么说现在是一个乱世?不是乱在养猪上,而是乱在疯狂上。
在上一波规模驱动的阶段中,只要是找地建厂,只要是能生产出饲料就能赚钱。
那么当下已然进入资本驱动的阶段,养猪门槛已经提高,中小散户(30头母猪以下)不断退出,有钱才能养猪。
下一波,必然是成本驱动。大家都养猪,拼的是什么?是谁的猪场更大?谁的设备更先进?
不,拼的一定是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成本。
目前已经是2017年5月份,五一期间大家期待的上涨没有到来,下半年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尽管下半年会出现阶段性的上涨,但是难以基本难以达到去年的高点。而展望2018-2020年,伴随大规模猪场的高歌猛进,生猪供应只能是越来越多。当下还处于疯狂扩张的局面,我们走访中并没有看到以县城为单位的合理规划,合理的承载量是多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或许,所谓的合理,只能是这一次疯狂过后,才能找到一个适中的答案。
如果说新希望六和、大北农、正大这些饲料企业抓住了规模驱动的风口,成为第一波崛起的企业。
如果说如今的温氏、牧原等上市企业抓住了如今金融驱动这个风口,成为第二波受益的企业。
那么,第三波,谁又会胜出?
一定是成本。
而成本中做的最好的,一定是我们家庭猪场。
诚然,当下家庭猪场的发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政策不清晰,当地县政府扶持力度不到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等。但是在通过山东、河南、河北的走访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年轻,有思想,独立,会思考;他们关注国家政策,紧跟行业形势;他们注重学习,乐于分享;他们积极向上,他们奋发图强。星星之火尚可燎原,中国家庭猪场也将在这一批年轻人的手中形成样板,达到环保与养猪业的融合,真正做到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也一定是国家希望看到的。在这一波扶持规模猪场发展的大潮过后,国家一定会重新审视家庭猪场的地位和作用,一定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家庭猪场的发展。
届时,胜出的,一定是今天坚持奋战的养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