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在与养殖场老板或者技术负责人交流猪瘟防控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场的猪瘟挺稳定!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谈谈一些有关猪瘟的事。
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猪瘟临床表现继续出现新的发病特点,持续性感染、先天感染、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免疫耐受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母猪繁殖障碍)日渐增多。
目前,猪瘟在国内流行范围仍然很广,以散发和非典型的慢性猪瘟为主。主要表现为种猪的持续性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性感染,这是引起猪瘟流行首要的、也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应受到高度重视。猪瘟病毒CSFV持续性感染猪的存在,常常是导致CSF在整个猪群恶性循环的重要原因。
持续性感染猪瘟,是指CSFV入侵猪体内后对猪不造成明显的病理损害,而感染猪的免疫系统也不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的CSFV,宿主和病毒双方长期处于平衡状态;病毒在机体内持续增值,不断地或间歇性地向体外排毒散毒。
持续性感染猪瘟既可发生于仔猪、育肥猪,也可发生于母猪,但对猪群的危害最严重的是公猪、母猪的持续性感染。CSFV持续性感染母猪大多表现繁殖障碍或称“带毒母猪综合征”,这种妊娠带毒母猪可水平和垂直传播CSFV。公猪带毒通过AI(人工授精)传染给怀孕母猪。
中国养猪场母猪带毒现象比较普遍,在临床上,种猪有3%-33%的带毒率;在国家“九五”至“十一五”科技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对中国13个省市的29个大、中型猪场的所有21014头种猪(其中绝大多数为种母猪)逐头采扁桃体,以猪瘟荧光抗体技术检测抗原,结果这29个猪场中全部存在母猪带毒现象(猪场的带毒率100%)。
带毒母猪通常在临床上没有任何症状,体况良好,但是携带并传播病毒,这种母猪的垂直传播率高达45%–100%(宁宜宝等,2004)。不仅可引起母体内胎儿死亡,影响胎儿发育,通常发生流产;还可产下木乃伊胎、死胎、弱仔,导致新生仔猪颤抖病。有时出生时正常,但不久(哺乳期)即发病死亡;有时产下貌似健康而实质上是持续性感染的仔猪,一方面,这种貌似健康的先天性病毒感染的带毒仔猪无论是吃初乳,还是免疫接种疫苗,均不能消除体内的病毒,临床上表现为仔猪发病、死亡,产生免疫耐受,疫苗免疫之后不产生抗体,导致免疫失败现象;另一方面,如果忽略对这种先天性病毒感染带毒仔猪的病原监测,带毒仔猪再进入后备猪群体,最后成为种猪,因而重复上述恶性循环。研究还证明:CSFV持续感染的母猪尽管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可造成卵巢病理变化,卵泡结石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严重影响繁殖力。CSFV对胎儿的致病作用也随着胎次增多而加强,这就是临床上母猪表现累配不孕现象的重要原因(王琴,2012)。
据楼平儿博士介绍,其在某规模猪场供职时,曾对全群母猪活体采扁桃体进行CSFV抗原检测,将抗原阳性的临产母猪单独关在一栋产房,仔猪出生后出现莫名腹泻等症状,至断奶,该栋仔猪成活率仅20%-30%。
由于母猪的持续性感染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而仔猪的先天感染往往零星发生,不会引起大规模疫情,所以容易被忽视(猪场表面的稳定未必是真的稳定)。在意识到需要实验室确诊时,病毒已经在猪群或整个猪场存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甚至已造成明显的临床症状。近几年,也不断听说有猪场出现明显的猪瘟临床症状,因此,猪瘟的防控仍不可放松。
综上,猪瘟表面上的稳定未必是真的稳定,猪场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猪瘟的防控。
CSFV目前可分为3个基因型11个基因亚型(Paton,2000)。根据致病力的不同可将CSFV分为高、中、低3种不同毒力的毒株类型。CSFV抗原性比较保守,只有一个血清型,不同基因型间有很好的抗原交叉,与BVDV和BDV也有明显的抗原交叉(殷震,1997)。
关于猪瘟的防控,疫苗免疫是控制猪瘟的基本方法,在猪瘟流行的国家普遍采用。灭活疫苗早已被淘汰,现在实施猪瘟免疫的国家均使用弱毒疫苗。
猪瘟疫苗免疫主要采用中国20世纪50年代自主研发的兔化弱毒疫苗54-Ⅲ系(Hog cholera lapinised virus,HCLV,国外叫Chinese strain、C株),该疫苗经兔体传代致弱,几乎没有毒力,遗传性状十分稳定,是全世界公认的安全性最高、免疫效力最好的毒株,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中国的兔化弱毒疫苗都已经消灭猪瘟,充分证明了它的有效性。该疫苗毒对各种年龄猪均安全,对怀孕猪也安全,不但不会引起繁殖障碍,而且还能防止胎儿先天感染。注射、口服均可产生坚强免疫力,而且对各种毒株均可产生有效的交叉免疫(周泰冲,1980;杜念兴,1998)。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对许多国家消灭猪瘟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仍在世界上广泛使用。它也是中国用于猪瘟预防注射的唯一疫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疫苗仍然安全有效,不仅对不同基因型CSFV株可产生完全的交叉免疫保护,适当加大疫苗免疫剂量还能减轻或抑制母源抗体干扰。
那么,在猪瘟疫苗普遍使用的当下,为何猪瘟的防控仍然很艰难呢?
研究表明,非典型猪瘟的出现与猪只的免疫抗体水平有关,如果抗体水平不够高,此时感染也可能出现非典型猪瘟或持续性感染。而抗体水平不够高,则说明猪群存在猪瘟疫苗 “免疫失败”。涂长春、何启盖等均证明猪瘟疫苗免疫存在“免疫失败”的现象。由于免疫失败,疫苗注射后的免疫保护水平不足以抵抗野毒感染;这是造成中国猪瘟发生,特别是仔猪最易感染的直接原因。分析免疫失败的原因,一是疫苗质量不达标;二是免疫程序不合理;三是存在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感染(既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也可能是免疫失败的结果,恶性循环)。
疫苗的质量包括疫苗的抗原含量是否合适、是否含有外源病毒、是否易受冷链运输、储存的影响等方面;合理的免疫程序是猪瘟疫苗免疫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此外,疫苗的免疫效果还受母源抗体、机体免疫状态、是否存在交叉感染和潜伏感染等的影响。
综上,针对猪瘟的防控,必须坚持目前的疫苗免疫策略,坚信兔化弱毒的免疫效果,科研工作应集中在提高免疫效果,而不是用流行毒株研制新的疫苗;猪场应选择优质的、有保障的兔化弱毒猪瘟疫苗进行猪群免疫,并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
关于疫苗,推荐成都天邦的猪瘟疫苗稳常佳:1)添加耐热保护剂猪瘟疫苗,有效解决冷链问题;2)先进BVDV检测技术,严格控制外源病毒污染;3)双检测:新型成品效价检测技术,可精确定量产品质量,高抗原含量,且批间差小,TCID₅₀>10⁴·⁰;同时保证RID≥15000。
猪瘟的具体防控方案建议如下:
常规防控:
1)公猪:集中免疫,3次/年,1头份/次。
2)经产母猪:普免3次/年,1头份/次。
3)后备母猪:配种前间隔3周免疫两次,1头份/次。
4)仔猪:断奶后、或35日龄首免(根据母源抗体监测结果调整),60-70日龄二免,1头份/头。
猪瘟不稳定或带毒比例较高的场:
1)对所有后备猪只进行两次高剂量稳常佳免疫后(10头份),半个月后检测抗体水平和病毒血症,将抗体阴性及抗原阳性的猪只予以淘汰。
2)对繁殖母猪群进行两次高剂量稳常佳免疫后(10头份),在产房根据母猪窝断奶仔猪生产性能进行数据分析,对产子数低、断奶重差的母猪进行淘汰,通过半年将母猪群的猪瘟阳性率逐步降下来(照此方案,某大型集团由猪瘟野毒11%降低到不足1%)。
3)管理公猪:淘汰阳性公猪、补充阴性的后备公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