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鸡白血病在自然条件下普遍的表现形式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旦发病后会对养鸡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本病通常呈散发性,死亡率约为23%。
一、病原
鸡白血病是一种慢性淋巴样肿瘤性传染病,主要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而导致的。本病的病型种类较多,其中淋巴白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型,本病在多数情况下会在性成熟期的鸡只上发生,并在发病过程中会在肝、脾、肾、法氏囊等器官内产生肿瘤,传染途径主要是由蛋、或是水平传播。本病是一种反转录病毒,此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低,特别对于热、酸、碱,基本没有抵抗力,期间会通过鸡的粪便、分泌物等使鸡舍内的笼具及相关用具被污染。因此,如没有细致的做好消毒工作,就会导致鸡群出现连续感染。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包括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医源性传播、雌雄翻肛鉴别、人工授精、注射疫苗药品、鸡舍被污染等方面。一旦发病,就会持续进行感染,不断释放出病毒。
二、流行病学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鸡及带毒鸡,在一般条件下,只有鸡才会感染本病,人工感染有时会使鸭、珠鸡、火鸡、锥、鸽、鹤鹑等动物被感染。通常情况下与公鸡相比,母鸡更易感染本病,或许与激素有着一定的联系,与年龄较大的鸡只相比,年龄较小的鸡只更易感染本病,在4一10月龄之间的鸡只发病率普遍较高。本病的传染途径通常是与病鸡直接或间接接触或是由鸡蛋进行传染,对于已感染的母鸡而言,可通过鸡蛋进行排毒,特别是18月龄的母鸡,通过鸡蛋进行排毒的排毒效率较高。这种带毒蛋所孵出的雏鸡也会带有病毒,期间会从粪便及唾液中排出病毒,成为病毒的传染源。能够影响鸡体抵抗力的应激因素有很多方面,如寄生虫病,或是饲料中缺乏相应的维生素等方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白血病的发生及发展。
三、临床症状
鸡只在发病后会有衰弱无力、嗜睡、毛囊出血、鸡冠苍白或发给、皱缩、偶有发给、食欲下降或绝食、下痢、产蛋鸡停止产蛋、腹部增大的表现,期间有时能够在体表摸到肿大的肝,鸡只也会存在突然死亡的现象。鸡只在患病后体重会逐渐减轻,并会出现冠髯苍白、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停止产蛋、腹部膨大、行走时呈企鹅状的现象。
四、剖检变化
剖检过程中可发现肺、肠、卵巢、肇丸等器官内存在呈淡黄色、灰白色的巨块状肿瘤。肿瘤病变质软、平滑、闪光、切面颜色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有时会出现坏死灶。结节部分多数为球形,有时为扁平形。其中粟粒型的淋巴瘤直径多为2mm内的小结节,会均匀分布在器官内。弥漫型的淋巴瘤会使器官的体积有所增加,如导致肝脏增大、重量增大,增大后的肝脏多数为灰白色,且质地脆弱,此项因素也是判定淋巴胜白血病的关键特征之一,可将这种现象称为“大肝病”。肝脏、脾脏明显肿大,并含有灰白色的肿瘤结节,肿瘤节有时难以发现,肝、脾等器官会发现弥漫性肿大,色泽变淡,其他器官也有一定机率形成肿瘤。肿瘤组织的组成部分是形态、大小基本相同的淋巴细胞。
五、类型分析
鸡白血病的病型不止一种,国际上将鸡白血病分为4种类型,一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二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三是成髓细胞注白血病,四是骨髓细胞瘤病。除上述4种类型外,当前也将由病毒引起的肉瘤及良胜肿瘤包含在内,并将其称为“白血病或肉瘤群”,其中包括鸡纤维肉瘤、肾母细胞瘤、骨石化病、血管瘤等。鸡白血病的病原主要是一群密切相关的粘液病毒,这些病毒可引起多种肿瘤性疾病,因此也是多瘤病毒。
六、诊断要点
在实际的诊断过程中应按照血液学检查及病理学特征结合病原和抗体的检查来进行确诊。成红细胞性白血病在外周血液、肝及骨髓涂片,可发现大量成红细胞,且肝及骨髓呈樱桃红色。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在血管内、外均有成髓细胞积聚,肝呈淡红色,骨髓呈白色。
七、防制措施
为有效控制鸡白血病的发病情况,首先应将种鸡群的感染率降低,同时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在育成期与产蛋期阶段应对每鸡只做好严格的检测工作,对于其中的阳性鸡应全部进行淘汰。其中种蛋与雏鸡应确保来自无白血病种鸡群,并在孵化、育雏等工作过程中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育雏期阶段,可采用封闭隔离的饲养方式,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培育出无白血病的种鸡群。
八、结论
在我国养殖业中,鸡白血病往往因两种因素形成,一是由于“小规模、大群体”的饲养管理模式,导致病情横向传播。二是由于当前的一些疫苗产品中含有各种抗原,进而导致鸡只产生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