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冬季气温低寒潮湿,猪群易发生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难以站立,有时后肢瘫痪,卧地不起等一类跛行性猪病。如: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病、口蹄疫等往往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一、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是引起猪发生浆膜炎和关节炎的元凶,其特征是以浆液性、纤维蛋白行、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特征。同时可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一起参与致猪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
1、临床症状: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高:41-42度,反应迟钝,运动时或爬起时发出尖叫(疼痛),某些猪由于发生脑膜炎而表现肌肉震颤、麻痹、惊厥。病猪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死亡。当病菌经过皮肤的创伤侵入或随血液侵及皮肤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发炎或坏死,累及耳壳时,可导致耳壳坏死。
死于本病的猪,其特征性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发生关节炎时,关节周围组织发炎、水肿,关节囊肿大,滑液增多、浑浊,内含呈黄绿色的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发生纤维素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见蛛网膜腔内积蓄有纤维素性化脓性渗出物。其他眼观病变表现为肺、肝、脾、肾充血与局灶性出血和淋巴结肿胀等。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2、防治措施:
(1)免疫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病多价油乳剂灭火苗,先给母猪接种,通过初乳可使4周龄以内的仔猪获得保护力,仔猪4周龄时,再接种同样疫苗,使其产生免疫力。
(2)减少仔猪的流动,提倡自繁自养,专饲养贩运仔猪的商品猪场,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好。在饲料中添加0.5%奥得曼A,有效增强猪群非特异性抵抗力,显著提高机体溶菌酶水平,预防病原微生物感染,大大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3)本菌对氨卡西林、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壮观霉素、林肯霉素有抗药性,建议不要使用。发生本病时可适当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二、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急性以出血性败血症和脑膜炎为主,慢性以关节炎、化脓性淋巴结炎症为主;各年龄猪均易感,但以30~50公斤体重的架子猪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多发,常呈地方流行性。
1、临床症状:分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败血型体温41.5℃~42℃,高热不退,精神委顿,呼吸困难,病后期耳尖、四肢下端、腹下出现紫红斑,如不及时治疗,可在1~3天内死亡。急性死亡可从天然孔流出凝固不良的暗红色血液。脑膜炎型多见于乳猪或断奶猪,以转圈等神经症状为主。关节炎型表现关节肿胀、化脓、跛形症状。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在咽、耳下、颈部、臀部及背部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急性脓肿灶。
剖检,突出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病变和浆膜炎,天然孔流出血液或带红色泡沫,颈、腹、四肢下部皮肤有紫斑或出血块;全身淋巴结出血,黏膜与浆膜有片状或小点出血,脑血管充血或出血;关节囊滑膜面充血、粗糙,滑液混浊,并混有黄白色乳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黄色胶样水肿。
2、防治措施:
治疗:对发病猪治疗首选药物是氨苄青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和头孢噻呋,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用2天;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2天。对出现跛行症状的猪,可配合使用镇痛药物治疗;对出现高热的猪,应配合使用解热镇痛药物;对淋巴结脓肿的猪,待脓肿成熟变软后,及时切开,排出脓汁,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上碘酊,配合注射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短期内避免用水冲洗,以防感染。日粮中添加1%奥得曼A进行饲喂,有效增强机体溶菌酶水平,清除体内毒素,促进患病猪康复。
(1)保健预防:定期对猪场进行普查,隔离疑似病猪,减少传播;对有脓肿,尿囊积液,后肢麻痹,瘫痪的病猪予以淘汰,实行独立防疫体系,可避免人员相互流通和猪只相互接触传播。
(2)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通风换气,每栏猪6~8头猪只。加强卫生,尿粪分离,栏杆清洁。若免疫不及时或免疫失败发生链球菌病时,首先是同群健康猪立即接种链球菌病疫苗实行紧急预防,全场每周一次大消毒,消毒后在猪舍内喷洒“绿叶护舍安”,使舍内有益菌大量增殖,减少病原传播。
(3)定期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营养物质
在饮水中交替添加黄芪多糖等,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和减少应激。净化猪场病原,确保种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