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国际认可的NDV毒力判定依据:ICPI值和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当ICPI>0.7,或者其F蛋白裂解位点第113~116位氨基酸残基包含至少3个精氨酸或者赖氨酸,并且第117位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时,可以判定为新城疫爆发。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首席专家、研究员、广东省禽流感专家组专家毕英佐
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曾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NDV在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不分阶段有囊膜的RNA病毒。NDV目前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基因组织结构和遗传距离可将所有的毒株划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两大分支。ClassⅠNDV,2006年首次报导,包括9个基因型,所有的分离株均为弱毒,主要来源于野生和家养水禽中。ClassⅡNDV由11个(Ⅰ-Ⅺ)基因型组成,自1926年首次爆发以来,造成四次大流行的强毒株和现阶段常用弱毒疫苗均属于ClassⅡ分支。
其流行区域集中在亚洲、中东、非洲、中美和南美,以及部分欧洲国家。90年代以来,分离的强毒株大多属于基因Ⅶ型,流行趋势主要趋于基因Ⅶ型。
新城疫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高达100%,但临床表现与病毒毒力、家禽种类及其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状况关系密切,尤其是部分迁徙鸟类可以携带强毒但并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1、病毒变异
该病毒在高免疫抗体水平压力下变异毒株不断出现。有研究证实目前的商品疫苗对NDV野毒已经不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有必要研制新型疫苗来控制新城疫的传播。
尽管国内对NDV的抗原性变异存有异议,然而目前的共识是:疫苗株与近年NDV分离株的F、HN基因已经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分子变异。通过对NDV HN氨基酸的同源性比较证实:野毒间HN氨基酸高度同源(96.5%~99.8%),而与传统的疫苗株LaSota、Clone30等同源性较低(87.4%~89.9%),彼此的差异较大。
目前,我国的疫苗毒株主要为Ⅱ系(B1)、Ⅳ系(LaSota)和Ⅰ系(Maktesuar),和主要流行株基因Ⅶ型毒株有较大的区别,且各地区的具体流行株又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可能是近年来常发生高抗体水平鸡群发病、导致免疫失败及发生非典型新城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2、NDV的流行史
第一次大流行历时16年才真正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中东,仅用4年时间便由南美洲和印尼传入欧洲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并引起流行,波及全球。此次大流行与笼养鸟的关系密切,野鸽、欧洲赛鸽和食用鸽等已被认为是新城疫的潜在来源。
第三次大流行始于上世纪70年代晚期,1981年到达欧洲,1985年才真正流行。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鸽副粘病毒Ⅰ型(或称鸽源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赛鸽和观赏鸽。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发生于亚洲、中东、非洲、中国、南美和欧洲的ND被认为是第四次大流行,并且大部分都是由新出现的Ⅶ基因型引发的。
3、流行特点
尽管目前对NDV采取了强制性免疫、扑杀、限用中等毒力疫苗、生物安全措施保障等,但其仍然是危害禽类的主要传染病,并呈现新的流行趋势。
新城疫新的流行特点体现在:非典型NDV;NDV新基因(亚)型出现;宿主范围扩大,对水禽具有高致病性毒株的出现。
NDV不同毒株之间的毒力差异较大,毒力的大小通常用不同的致病指数来表示。国际认可的NDV毒力判定依据:ICPI值和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当ICPI>0.7,或者其F蛋白裂解位点第113~116位氨基酸残基包含至少3个精氨酸或者赖氨酸,并且第117位氨基酸残基为苯丙氨酸时,可以判定为新城疫爆发。
4、ND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患病鸡群冠和肉垂呈暗紫色,毛松翼垂,怕冷打堆,闭眼瞌睡,头颈震颤,站立不稳,倒地侧卧,经2~3天便死亡。
嗉囊积液,嘴角流涎,拉青白色稀粪。
张口伸颈呼吸,发出咯咯喘鸣声或怪叫声。
后期个别病鸡出现神经症状,如斜颈、转圈、退后行走等。
腺胃黏膜乳头出血,小肠黏膜有圆形或枣核状坏死溃疡病灶,泄殖腔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出血,气管内有较多粘液。
非典型鸡瘟只见少数出现胃肠变化,有时只见肠道坏死溃疡,不见腺胃出血。
5、 疾病诊断
患病鸡临床发病表现
雏鸡:多发生于25~45日龄,死亡率可高达20%~70%,部分鸡患有神经症状、下痢等表现,病程快而急。
产蛋鸡:主要表现为产蛋明显下降,可达20%~70%不等,单纯ND感染死淘率不显异常,可能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或下痢现象,蛋品质受到一定影响。
血清学诊断:开产后每月对每群鸡进行抗体监测,每群抽检16只鸡,如果有3只鸡的HI抗体在7log2以下(含7log2),应加强免疫。
病原学诊断:病毒分离鉴定、中和试验、PCR。
6、防控措施
非典型新城疫是产蛋下降的重要原因。NDV近年来分离株多为基因Ⅶ型,而Ⅰ系属基因Ⅲ型,LaSota为基因Ⅱ型。建议在多日龄多批次鸡场使用基因Ⅶ型弱毒疫苗、灭活苗。35日龄尽管使用过灭活苗和活苗,但NDV HI抗体一般不高,注意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开产前用灭活苗免疫接种,尽管HI抗体滴度高,但开产后每隔1~3个月要用活苗免疫一次,增强粘膜免疫作用。此外,还要注意保证HI抗体水平的控制。开产后每月对每群鸡进行抗体监测,每群抽检16只鸡,如果有3只鸡的HI抗体在7log2以下(含7log2),应加强免疫。一般在36周龄用优质灭活苗(0.3毫升/只)补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