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禽白血病是由禽C型反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临床上发病的某些时期常见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故又俗称为白血病。白血病病毒可造成淋巴器官的萎缩或再生障碍、抗击应答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一、病原及流行病学
禽白血病过去多发生在18周龄以上的母鸡,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感染J亚型病毒的肉种鸡在6~8周龄就可表现病状。病毒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呈现垂直传播方式,产出带毒的鸡蛋,雏鸡先天带毒并可长期排毒,但不产生中和抗体。自然感染者较少,一般情况下,雏鸡在2周龄以内,感染率和发病率很高,残存母鸡产下的蛋带毒率也很高;4~8周龄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产下的蛋不带毒;10周龄以上的鸡感染后不发病,产下的蛋也不带毒。所有的感染鸡都可经水平传播方式扩散病毒,但水平感染的鸡能很快产生抗体。禽白血病临床多表现慢性经过,虽然病死率不高(为5%~6%),但对生产力的破坏却相当严重,尤其对肉种鸡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特征
禽白血病包括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病、骨硬化病、血管瘤等多种类型,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各有侧重。
(一)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禽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4周龄以下的鸡极为少见,自然感染者多在14周龄以后开始发病(但J亚型病例可在14周龄以前发病),在性成熟期发病率最高。病鸡没有明显的特征性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不振或废绝,进行性消瘦,下痢,贫血,冠髯苍白、皱缩,偶而可见发绀,病鸡停止产蛋。腹部常明显膨大,用手按压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最后多衰竭死亡。
病理剖检可见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脏、脾脏、法氏囊,也可侵害肾脏、心脏、肺脏、性腺、骨髓、肠系膜等组织器官。肿瘤多呈结节型或弥漫性,形状、大小变化很大,颜色灰白色至淡黄白,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组织学检查,可见所有肿瘤组织均非浸润性,而是呈灶性、多中心性增大,将正常组织挤压到一边,肿瘤细胞由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全部处于原始发育阶段。
淋巴性白血病的肿瘤组织首先从法氏囊细胞开始发生病变,然后再向其它组织转移、繁殖,因此,造成的免疫抑制最为严重。感染J亚型病毒后,法氏囊肿瘤特别明显,巨大的法氏囊病瘤可达鸡蛋大小,切开后可见由许多绿豆般大小的肿瘤结节融合而成的黄白色实变性肿瘤组织,眼观完全丧失了法氏囊原有的囊状结构。
(二)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此类型的白血病较少见,通常发生于6周龄以上的高产鸡。临床上常分为两种类型,即增生型和贫血型。增生型相对多见,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存在大量的成红细胞。贫血型少见,血液中仅有少量未成熟细胞。两种病型的早期症状相似,表现为全身衰弱,嗜睡,冠髯稍苍白或发绀,病鸡消瘦、下痢,毛囊出血,病程从几天到几个月。
病理剖检时,可见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内脏常伴有小出血点。增生型的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脾脏、肾脏弥漫性肿大,颜色从樱桃红到暗红,质地柔软易破碎,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骨髓柔软或呈水样,颜色为暗红色至樱桃红色。贫血型病鸡多见内脏萎缩,脾脏最为明显,骨髓颜色变淡,形如胶冻样。贫血型病鸡外周血液中红细胞明显减少,增生型病鸡血管内常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约占红细胞总量的90%~95%。
(三)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此类型的白血病很少自然发生,临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为嗜睡、贫血、消瘦、毛囊出血,病程比其它型稍长些。病理剖检时可见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偶然在肝脏中可见灰色弥散性肿瘤结节,严重病例可见肝脏、脾脏、肾脏有灰色弥散性浸润,脏器表面呈现斑点状或颗粒状外观。组织学检查可见大量成髓细胞积聚在血管内外,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成髓细胞,数量可占全部血细胞总量的3/4。
(四)骨髓细胞瘤病
此类型的白血病极为少见。其全身症状与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相似,由于骨髓细胞大量生长,导致增生部位的骨骼异常突起,临床多见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胸骨后部、下颌骨以及鼻腔的软骨等处骨骼突出。病理剖检可见骨髓细胞瘤淡黄色,呈弥散性或结节状,两侧常对称增生,质地柔软、脆弱,有的呈干酪状。J亚型病毒感染造成的肿瘤性病变,其原发部位在骨髓,骨髓瘤扩张后,可挤破骨质到达骨膜下,成为肉眼可见的肿瘤病变,稍后,随着毒血症的发展,肿瘤组织广泛地出现在其它脏器内。
(五)骨硬化病
也叫骨石化症,病鸡表现发育不良,冠髯苍白,行走拘谨或跛行,长骨增粗,触摸有温热感,晚期病鸡胫骨呈特征性的“长靴样”外观。病理剖检可见两侧胫骨、跖跗骨甚至肩带部骨的骨干不规则增粗,外观呈纺锤形,骨骼断面骨质极度增厚,纤维化或石化,质地坚韧,骨髓腔缩小甚至消失。
(六)血管瘤
见于皮肤或内脏表面,血管腔高度扩大形成“血疱”,通常单个发生,“血疱”破裂后,可使病禽严重失血而致死。
三、综合防制措施
禽白血病虽然感染率很高且危害严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适的疫苗和有效的药物加以对抗,尤其是病毒各型间交叉免疫力很低,雏鸡又易出现免疫耐受,对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故只能被动地进行防御。
1.搞好日常免疫马立克氏病(M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呼肠孤病毒病(REO)、球虫病等疾病,都能引起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容易引发禽白血病。因此,生产上一定要重视这些疾病的免疫工作,及时注射疫苗或投喂预防性药物。
2.使用免疫增强剂使用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对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黄芪多糖、香菇多糖、人参多糖、党参多糖、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鸡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都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预防禽白血病。另外,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如板蓝根、穿心莲、大青叶、鱼腥草、黄连、金银花、龙胆草等,用于鸡群的日常保健,也会提高机体抵抗禽白血病的能力。
3.重视种群净化种群净化工作主要在原种场进行,种鸡在8周龄和18~22周龄时,用阴道拭子采集原料检查抗原,在22~24周龄时,检查是否有病毒血症,同时检测蛋清、雏鸡胎粪中的抗原,阳性种鸡、种蛋和种雏全部淘汰,选择试验阴性母鸡的受精蛋进行孵化,要求在隔离条件下出雏、饲养。此方法费时、费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剔除所有的带毒鸡,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检疫,并将假定健康鸡严格进行隔离饲养,才能彻底净化种群。
也可使用琼脂扩散试验法,但需要逐只拔毛取髓,且化验过程需要2天左右时间,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陈福勇教授主持研制的禽白血病抗原检测试剂盒,于2004年通过了农业部有关专家的评审,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反应敏感、特异性高、稳定性强等特点,其检出率与国外进口试剂盒完全相同,但费用大幅度下降。
4.严格消毒禽白血病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尤其不耐高温,50℃经8分钟或60℃经42秒种即可迅速失去活性,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感。因此,日常管理要突出消毒环节,经常进行喷雾消毒,及时处理粪便,这是切断禽白血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5.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等因素都可促进禽白血病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给鸡群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是预防禽白血病的基础。饲料原料要良好无污染;适当提高幼鸡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为种鸡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不良应激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在断喙、转群、饲料转换和免疫接种期间,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喂多维素、电解质等,尽可能地降低鸡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