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客人 [请登录] [免费注册 首页-招商-代理-品牌-企业-展会-资讯-专题-招聘
微畜牧
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招商
  • 代理
  • 品牌
  • 公司
  • 展会
  • 专题
  • 招聘
  • 报价
  •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河北
  • 山西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江苏
  • 浙江
  • 安徽
  • 福建
  • 江西
  • 山东
  •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广东
  • 广西
  • 内蒙古
  • 海南
  • 四川
  • 贵州
  • 云南
  • 西藏
  • 陕西
  • 甘肃
  • 宁夏
  • 青海
  • 新疆
  •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行业视点
  • “猪临城下”,美国猪优势何在? || 冷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16  发布者:佚名  共阅716次

    准儿/文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2016年前十个月中国进口猪肉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132.8%,共有139.4万吨美国猪肉漂洋过海万里来到中国,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数据中肉食加工企业进口量和零售渠道进口量同时出现了增长,后者甚至增长幅度更大些。进口猪给国内带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 2016年年初到4月份,中国猪肉平均价格刚从17.88元/公斤上涨到26.24元/公斤就掉头向下,涨价势头被迅速抑制,这意味着市场上存在了20年之久的 “一年赚,两年平,三年亏”的猪周期被打破。

    尽管事先有思想准备,但猪周期的失灵对国内养猪行业来说,震动和失落仍是巨大的。美国猪生猪价格和国产猪相比便宜得多,国内电商旗舰阿里巴巴发言人卢佳宁(音)表示,阿里巴巴旗下聚划算、天猫商城已经开始线上销售美国猪肉产品,今年 4月26日至28日,三天总共售出4000份猪肩肉和猪排,重约10000公斤,其中猪肉400克/包售价为19元,1千克/包的售价为41.2元。

    仅从产业角度来看,美国猪“猪临城下”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时刻。就如同前不久美国迫于自由贸易协定法案时隔18年重新放开欧盟牛肉进口一样。该来的迟早要来,按捺不住的美国猪早已乔装打扮从越南、香港、东南亚等地屡屡成功“偷渡”到中国是不争事实。

    从产业角度看,美国猪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于一套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支撑这个价格形成机制的是一条路径清晰、科学高效的合约驱动型产业链条。

    通过梳理美国猪产业1960年以来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1960年Murphy Farms首次提出以销定产的生产合同(production contracts)和预订协议(advanced marketing agreements)。随后Tyson Foods等公司将之付诸实践,处在行业出口的屠宰行业很快通过合纵连横占据了绝对话语权,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以产定销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助产下全美养猪行业很快出现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分工的良性循环发展趋势,70年代末期美国生猪养殖场家数接近65万,生猪存栏量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占比78%。到1989年养殖场总量减少至30万左右,降幅达50%以上,存栏量在100头以下的小猪场由50万下降到20万左右,占比也逐渐降至66%。随着近年来养殖技术和育种技术的突飞猛进,2016年美国猪场总数仅7.1万个,5000头以上猪场占60%,最大的史密斯菲尔德养猪场占到市场总额的 18%。前 5 名占到约30% 。

    这种产业链条的本质是让市场配置资源。通过屠宰行业主导的价格形成机制、金融工具的价格平抑机制,形成了可预期的利益和全要素竞争,进而诱导整个行业主动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中国养猪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时:只有产业链条清晰了、价格机制理顺了,资本才会进入,效率才会真正提高、技术的进步好处才会惠及普通消费者,当然价格也能降下来。

    中国猪目前养殖环节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极其分散。去年全国约有 5000 万家养猪场(包括农户),年出栏规模在500头以上的仅有 26 万家,占整个产业的 0.5%。这种低效率的养殖方式是因为中国养猪行业始终没有跳出“生产型驱动”泥沼,受种种非市场因素制约,始终无法通过全要素竞争来大幅度提高效率,从而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这也是美国猪为什么比中国猪价格便宜的最大因素。

    结合现实因素考量,要降低养殖成本就要提高效率,如何从产业角度出发,打通并有效激活整个产业链条,让市场通过全要素竞争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究竟是采用欧洲那样公司加农户,还是美国的集约化行业内部还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如果把提高效率、实现全要素竞争放在首位,低端养殖户和相关上下游产业利益如何保证。这确实是一个必须要关注的大问题,这些就业只能多方协同转移,而不是一推了之,不但养猪行业,和养猪行业高度相关的大豆问题更加突出。

    要解决这类问题,笔者的建议是:市长的归市长,市场的归市场。一方面,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改变目前单纯价格预警信息机制,搭建由行业协会主导的行业信息公众平台并实现全国联网共享,定期发布,打通全要素信息流通通道,为行业生产安排和生猪期货铺平道路。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给市场带来更多的远期价格参考,为产业提供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工具,完成打通整个产业链条助力的信息协同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强化行业协会的自主性地位和话语权,通过行业会议制定业内磋商机制,应有制度安排保证行业自主磋商结果的权威性,让行业自律代替政府的强制指令,避免干扰企业经营。

    集约化和公司加中等规模专业养猪户两种模式共存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不论是处于保护就业的目的还是提高效率的目的,集约化和公司加中等规模专业养猪户两种模式混合共存最符合国情。
     
    “互联网+猪”将承担打通、融合国内封闭产业链条的重担。得益于全球化,国内养猪行业近年来规模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准和规模,出现了“两头大”的极端情况,最先进的养猪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技术基本和国外持平。一些企业的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经达到世界养猪技术最好的丹麦水准。但是这种规模更多的是体现在垂直整合上,走的是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发展道路,也就是从小而全发展到大而全(公司+专业养猪户的模式除外)。笔者认为:饲料成本、物流成本高是事实,但是这些猪企面对的是一个保护力度大、补贴力度大、政策倾斜力度大的1.3万亿元大市场,毛利润并不会低,一个显著的论据就是自2008年以来,国内资本一直对养猪行业虎视眈眈,资本等待的机会也许是将来生猪期货推出后,以生猪期货、全国信息平台为撬点,类似于欧美那样的价格形成机制将对整个养猪产业链条重新整合。这也是一个良性的产业链条成型的必然选择。

    而且这一天并不遥远。

    当然任何政策都是有代价的,链条打通后会有一个艰苦的整合过程,但是不改变的话,一些头部企业会因为低效率的产业链选择用脚投票,出现让人担心产业空心化趋势。所以,或主动或被动,整合是早晚要发生的。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该页
    网友评论
     暂无评论
    答案
    热门资讯
    最新资讯
    公司简介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豫ICP备10211513号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版权所有 © 2008-2017  
    兽药直销网|兽药行业网络直销的首选网站-兽药直销网只提供交易平台,对具体交易过程不参与也不承担任何责任。望供求双方谨慎交易。 在线客服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