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精准·省心·可靠
|
|
1做好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育雏舍在进雏前要进行整修和消毒,检修门窗及育雏设备。墙壁采用石灰乳刷白消毒,地面用火喊水喷洒。将料槽、水槽及工具有2%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后用清水冲洗干净。舍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封闭好门窗保证无贼风。密闭好的育雏舍用15g高锰酸钾、30mL福尔马林密闭门窗熏蒸24h。在进雏前还要准备好饲料和必需的药品。
2.做到适时开饮、开食
开饮。雏鹅的第一次饮水称为开饮,一般先开饮再开食,出壳后的3d内最好饮用温开水,并且每昼夜饮水不少于6次,饮水时要控制饮水量,切忌暴饮,防止水中毒。如果饮水太迟会导致脚蹼失水收缩,严重者可导致雏鹅死亡。雏鹅出壳后7d内可饮3%~5%的糖水,从第八天开始就可以饮用舍内放置24h以上的自来水,要保证水的供应充足。
开食在开饮后进行,一般在开饮后1h后,开食的饲料一般选用八分熟或浸泡2h左右的小米或碎米。开食时将饲料撒在草席或暗色的塑料布上,让其自由采食。每昼夜饲喂6~8次,其中夜间2次。做到少食多餐,饲喂雏鹅的方法是“先饮后喂,定时定量,少喂勤添,禁暴饮暴食”。4d后,给雏鹅饲喂河砂,以帮助消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要定时定量,每周喂1次即可,避免影响其他饲料的采食量。在雏鹅出壳2~3d后可添加青绿饲料,应逐渐增加饲喂量,使雏鹅的消化系统逐渐适应,防止腹泻。
3控制好鹅舍内的环境
温度。育雏室适宜的温度是提高雏鹅成活率的关键。舍内的温度要保持平稳,不可忽冷忽热,温度的不稳定变化会影响雏鹅的健康度和整齐度。判断舍内温度是否合适,可看雏鹅的表现,当舍内温度过低时,雏鹅表现为靠近热源,挤在一起,并不时的发出尖锐的叫声。当温度过高时,雏鹅表现为张口喘气,行动不安,频繁饮水,食欲下降。如果舍内温度适宜,鹅群分布均匀,呼吸平和、安静,食欲旺盛。
湿度。舍内的湿度过大会使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诱发雏鹅患球虫病、曲霉菌病等。而湿度过低则会使舍内空气过于干燥,加大了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易引发雏鹅患呼吸道疾病,过于干燥的环境会引起鹅体内失水过多。一般要求雏鹅在1周龄时舍内的相对温度为65%~70%,2周龄时为65%,以后可保持在60%。
饲养密度。雏鹅的饲养密度要根据品种、季节、日龄、育雏舍的结构以及饲养方式和通风条件来确定,要求养殖场灵活掌握。鹅群的密度不宜过大,每群以100只左右为最佳。
光照。在育雏期一般要保持较长的光照时间,有利于雏鹅增加运动,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便于采食和饮水活动的进行,提高生产力。所以育雏舍一般昼夜都开灯,以40W为最佳,并且灯泡悬挂在育雏舍中间离地面2m的高处以保证一定的光照强度。
通风。舍内雏鹅呼吸及粪便发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气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当有害气体超过一定的浓度后会对雏鹅的健康造成影响,进而影响鹅体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所以在雏鹅的饲养过程中,要根据当时季节的变化做到适当的通风,但要保证舍内的温度。
4分群
在雏鹅开饮、开食前可根据雏鹅出壳时间的早晚和体质的强弱以及体重的大小进行分群,及时的淘汰病雏。第一次分群,给予不同的保温制度和开食时间。开食的第二天,再根据雏鹅采食的情况进行第二次分食,将不吃食或吃食量少的雏鹅单独分出来进行饲喂。另外,雏鹅喜欢聚集成群,温度过低时会出现挤堆,易发生压死的现象。因此分群时要安排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每群以100~150羽为宜。分群的目的是避免弱雏或病雏因运动迟钝在采食和饮水时被挤压或因抢不到食而饿死。对病雏要及时治疗,精心饲养,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易消化的营养物质,例如,葡萄糖和益生菌等。
5做好卫生防疫及疾病控制工作
做好雏鹅的防疫工作,雏鹅在1~2日龄时每只注射小鹅瘟抗血清0.5~1mL,也可在雏鹅3日龄时皮下注射10倍稀释的小鹅瘟疫苗0.2mL。另外,在鸭瘟常发地区可在雏鹅5~10日龄时取鸭瘟弱毒苗2~3只份,用0.5ml_的生理盐水稀释后肌肉注射可预防鸭瘟发病。在雏鹅30日龄时用0.1%的敌杀死喷洒鹅体,可以杀灭鹅体外寄生虫。
对雏鹅的保健工作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在开饮时可在饮水中添加5%葡萄糖水或5%~8%的蔗糖水,以增加雏鹅的能量,促进胎粪的排出。在雏鹅2日龄时饮用0.02%的高锰酸钾溶液,可以起到清洗和消毒胃肠道的效果,并且可以补充微量元素锰。在4~7日龄时给每只雏鹅投喂0.02%土霉素和强力霉素20mg以及沙星类药物可以防止鹅胃肠道疾病的发生。